送1萬支眉筆,花西子為什么越道歉越令人生氣?
花西子終于露面了。
9月10日,李佳琦一句“79元哪里貴了”引起網友對花西子眉筆價格的熱議,事件發生9天后,花西子的官方微博賬號發了一份“道歉聲明”,并在微博發起了有獎征集,計劃送出100份美妝禮盒和10000支眉筆。
圖源:花西子官方微博
但是,對于這封姍姍來遲的信,很多網友并不買賬,“花西子道歉不夠真誠”“花西子道歉信無需反復強調自己是國貨”等詞條輪番上熱搜,花西子的公關部還傳出或集體離職的消息……
花西子的“道歉聲明”到底什么意思?送10000支眉筆,花西子能獲得消費者的“原諒”嗎?
越道歉,越令人生氣?
我們先來拆解分析一下花西子的回應信。
“感謝大家對花西子的關注”“過去一周花西子受到了全網極大的關注”,這幾句說明花西子是知道“79元眉筆事件”的,只是品牌選擇在風口浪尖之時“一直沒有發聲”,而是“誠惶誠恐、手足無措”。
現在的這聲抱歉,也是為自己受到了關注、但沒有及時發聲說的,并不是為了別的。
如花西子所言,這段時間里,他們“不斷吸收大家的批評、意見和建議”。理論上,下一段就該講如何將這些建議等落實到行動上了。
但是,沒說。
花西子依然是在為占用過多的公共資源道歉,感謝大家的關注,表示對于相關意見,團隊已經充分記錄、一一比照、修正和提升,但具體怎么做的,一個字兒都沒說。說要秉承初心,讀來也不是很清楚初心到底是什么。
最后幾段則是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五個字:我們是國貨。這一部分幾乎占了整封信的一半。
全文沒有提及眉筆價格事件,沒有針對眉筆價格的說明,也未言明將來如何改進,只是針對自己占用公共資源和未及時發聲說了句抱歉,重點強調自己的國貨身份。
網友對花西子《一封信》的解讀|圖源:小紅書@貝爾比888 視頻截圖
難怪網友們不買賬,因為全篇道歉聲明似乎隱含著一種邏輯:很抱歉,但我是國貨。
而這種“對不起,但是……”的邏輯,不夸張地說,會毀掉整個道歉行為。
這種句式在心理學上稱為“模糊訊息”,同一個句子里面,傳達了正負兩個互相矛盾的內容:我錯了,但原因是……這樣的描述會讓聽的人難以了解,甚至誤會你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畢竟這怎么看,都像在試圖將責任推到其他原因上。
于是有網友反問花西子,“難道是國貨就可以賣這么貴嗎?”當然,國貨也可以賣得貴,但就此次眉筆價格風波,重點不是品牌是否為國貨。
正確的道歉姿勢
那么,恰當的道歉,應該是怎樣的?
跨文化言語行為實現項目(CCSARP)曾經分析過五個國家的道歉,提煉出道歉的五個組成部分:
(1)承認(語言表達抱歉、對不起、不好意思)
(2)解釋
(3)承擔
(4)補償
(5)承諾
其他學者也提出過不同的道歉模式,都與CCSARP模式大同小異,以承認(錯誤)、承擔(責任)、承諾(補償)三要素為基本組成部分。
承認(錯誤)很好理解,重點來說說“承擔責任”。承擔責任是道歉模式的核心,道歉者特別要注意話語的藝術性,應該讓人感受到是經過自我反思后愿意主動承擔這份責任的,以不辯解、不爭論的態度為原則的承擔才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針對這一點,張亮麻辣燙對自家加盟店賣“假羊肉”事件的回應算是個負面例子。
今年7月份,有消費者在張亮麻辣燙某門店購買羊肉,當時店員表示是純羊肉,但消費者將羊肉送檢后,卻檢測出了豬肉和鴨肉成分。對于此事,張亮麻辣燙總部客服人員的回應是“經過查證,發現涉事門店存在私自采購的行為,視頻中檢驗的羊肉卷并不是我們總部統配的產品”。
8月7日,張亮麻辣燙官微發布公告,公布了事件跟蹤進展和后續整改措施,但網友卻并不買賬,原來,張亮麻辣燙只簡單提了一句“對于監管不嚴……我們承擔主要責任”,但在實際操作時,卻只是扣除了涉事門店的保證金,沒有對總部的監管不嚴進行任何處理。
沒有體現出“主動承擔責任,不辯解、不爭論”的態度,也沒有相應的行動,只一句“我們承擔主要責任”,糊弄不了消費者。
此次花西子的《一封信》就更別提了,壓根沒說自己有什么錯,更沒說有什么責任要承擔……
最后再來說承諾(補償),一份道歉是否真心,在這一點上很能體現。
就道歉而言,如果你只說“對不起”和“不好意思”,沒有告知前因后果,更沒有提出懲罰或者彌補的辦法,那么在對方看來,這也是一個不真誠的道歉。
舉個例子,如果你開周會時遲到,進會議室時來一句“對不起,我忘記開會了”,沒頭沒腦,就會讓所有人都覺得,你是一個失職的員工,根本不重視這個會議。當過失發生時,無論在你看來多么微乎其微,都需要采取一定補救措施才能彌補,展現你的誠意,并且想好事后解決辦法,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歉意。
花西子的做法是,計劃送出100份美妝禮盒和一萬支眉筆。
且不說這些禮品最終成本有多少,花西子的行為就不夠真誠:它并未將這一“贈禮活動”寫在《一封信》中,而是單獨發了個微博,并且將這一行為定性為有獎征集,要想有機會獲得禮品,還得轉發它的抽獎微博。
就這,獎品還不是一次性放出,目前眉筆只放出了200支的抽獎額度,剩下的嘛,用花西子的話來說,“會在9月23日-9月24日陸續抽出”。
圖源:花西子微博截圖
很難說花西子這波操作,到底是在補償消費者,還是在趁機宣傳自己的品牌……也難怪有網友表示,這個有獎征集活動“毫無誠意,充滿心機”。
在三大核心之外,道歉是否應該包含解釋,也是道歉聲明的一個易踩雷點。
對此有兩種觀點,一部分人認為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不愿意承擔責任,想找理由開脫,而冒犯者不應該有任何借口;也有人認為,解釋是在表明不是有意冒犯,可以消除誤解和內疚。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在道歉三大基本組成部分之外,解釋可以作為一種道歉輔助手段。
這意味著,它不能獨立表達道歉用意,不能獨立構成道歉行為,也不一定非要出現,但是可以構成道歉言語行為的輔助部分,用來幫助更完整地表達出道歉用意,取得更好的交際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占比太多,一封道歉信,一半都是解釋,就有推卸責任之嫌。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道歉宜早不宜晚。
很多人(品牌)會覺得道歉=承認錯誤=承認我(品牌)很爛=被社會拒斥,出于這種邏輯,很多人在該道歉的時候不道歉,反而躲起來,以期避開輿論的指摘。然而無論他們躲藏多久,再次露面時,該來的依然會來,批評指責,連本帶利。
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麻溜道歉。
來一個道歉“范本”。
前段時間,巴奴旗下子品牌超島門店的羊肉卷,被舉報稱有鴨肉成分,引起關注。對于這件事,巴奴快速做出反應,道歉、自省、補償、承諾全做到了。對于相關負責人、外部合作商等的措施是否真正落實,說實話消費者也難以得知,但單從這份道歉聲明來看,的確是誠意滿滿。
圖源:微博@巴奴毛肚火鍋
不過,即使道歉了,且道歉得很“完美”,也不意味著他人一定要選擇原諒。
有的人在道歉之后,會給對方施加一種壓力:“我都已經道歉了,你還不原諒是要怎樣?”這里犯了一個邏輯謬誤——不是所有的道歉都可以帶來原諒,以及道歉不是一種情感綁架。
美國心理學家Harriet Lerner指出,原諒并不是一個是或者否的機制,而是有“程度”的。你可以原諒一個人 10%、50%或 90%,而且更多時候,原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決定,就是為什么我們往往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夠原諒一個人。如果對方這次沒有原諒你,多道歉幾次,再給對方一點時間,說不定就可以推動進度條的進展。
咱就是說,要道歉,就好好從頭到尾把錯認全了,也別總惦記著“我都道歉了,你怎么還不原諒我”。
再說回花西子的《一封信》回應,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算一份成功的道歉聲明。
但從整體公關的角度來說,這封信的效果倒也不錯。你看,現在人們都開始關注它的公關團隊了,“花西子公關部或集體離職”“花西子年薪63萬招公關”等輪番上熱搜。
整件事的起點,花西子79元的眉筆,似乎已然被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