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丨大學建家長群,關鍵是怎么用、如何用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最近,關于大學該不該建家長群的討論頗為熱鬧。反對者稱,家長群“干預”了學生,是不是在繼續沿用高中的管理方式?支持者稱,這有利于家校溝通,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在外的實際情況。聽起來都有道理。其實,該不該建家長群的問題,關鍵在于家長群用來做什么?
有些人對家長群的逆反情緒來源于對家長群的“不當”使用,比如將用來溝通、交流的家長群,變成了“任務群”,將原本由學校和老師完成的工作,過度地轉嫁給家長。而大學生們反對,則有多少是不想讓家長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況呢?畢竟有些孩子不是說了嘛,現在努力學習,等上了大學就可以想干嗎干嗎。可是,一旦發現上了大學還不能“隨心所欲”,還要被家長知道考試成績,被家長知道自己逃課……那還得了,家長群分明是在“干涉”自己的自由發展嘛。于是,各種因素集合之下,家長群被扣上了帽子,叫做“管理越來越細”“越來越高中化”。說到這里,難道高中的管理方式和學習方式就因此被否定嗎?
的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要自由發展,尋找多種人生的可能,這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家長們知道一些學生的在校情況,老師們尋找一種與家長更便捷的交流渠道,難道就錯了?家長群何辜?關鍵是怎么用,如何用好家長群。至少,不要讓家長群成為一個“任務群”“夸夸群”“攀比群”,也別動輒召集家長開個視頻會。既然是大學生,就應該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
然而,從溝通交流便捷的角度,建個家長群也無可厚非。既然各種溝通群、聯絡群能充斥手機微信,為什么就容不下一個家長群呢?保留一個家長群,多一個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渠道,有事能找到,沒事不打擾,其實也挺好。
前幾天看到一個段子,說是孩子高三畢業了,家長們商量要不要解散家長群,有家長提議,老師退出就可以了,群留著,以后作為相親群。聽起來,比較有道理。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