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64天,“深海一號”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83航次科考任務返航青島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5月28日,“深海一號”船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青島母港,圓滿完成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任務。中國大洋83航次自2023年12月17日由青島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開展調查作業,共歷時164天,總航程約5.7萬公里,成功開展蛟龍號載人深潛作業46次,蛟龍號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3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
我國載人深潛首探大西洋
5月28日,晴空萬里,鰲山灣畔,碧波蕩漾。上午8時許,中國大洋83航次“深海一號”船緩緩駛入母港,圓滿完成了為期164天的科考任務。
中國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員孫永福介紹,大西洋科考任務是利用蛟龍號到大西洋中脊開展資源環境的調查,重點對海底生境、地形地貌、海底生物的空間分布及生物的連通性進行了系列研究。
5月28日,“深海一號”船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青島母港。
據了解,洋中脊是地質構造過程、生命過程、水動力過程劇烈作用的區域,是地球多圈層物質能量交換的熱點,孕育了人類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豐富資源,深刻塑造了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是當前深海生物多樣性與聯通性調查的重點研究區域。
孫永福介紹,中國大洋83航次獲得了大量的大量海底生物和地質樣品,認識了大西洋中脊熱液生物多樣性特征及連通性規律,豐富了大西洋中脊深海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對我們深入認識大西洋中脊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具有重要意義。
“北大西洋以前一直被認為是歐美國家的‘后花園’,我們以前很少有機會去到那里。中國大洋83航次將我國載人深潛調查由兩洋一海(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拓展到大西洋,實現了中國大洋工作布局的新拓展。”孫永福說。
青島母港工作人員準備“深海一號”靠岸。
蛟龍號創造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新紀錄
中國大洋83航次通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搜索、定位和證實多處活動熱液區,圓滿完成了南、北大西洋15個熱液區下潛,獲取了熱液噴口區域溫度、甲烷和氫氣等第一手環境數據,采集到盲蝦、貽貝和蠕蟲等寶貴的深海熱液生物樣品以及硫化物、玄武巖和沉積物等深海地質樣品,獲取的數據資料和樣品有助于深入認識大西洋中脊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
“這是蛟龍號首探大西洋,也是我國的載人潛器首次到大西洋開展作業。”中國大洋83航次深潛作業負責人、潛航員唐嘉陵介紹,從南大西洋到北大西洋,我們蛟龍號在60天時間窗口內共下潛了46次,在這46次下潛作業中,蛟龍號共承載20多名科學家進入到深海中。
“深海一號”船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青島母港。
這種高密度的下潛對唐嘉陵來說還是首次。唐嘉陵回憶,第一航段中,他們的作業窗口只有32天,蛟龍號下潛了26次;下一航段中,面對南大西洋復雜海況,科研人員毫不松懈,依然緊鑼密鼓安排下潛作業,實現了30天時間內,成功下潛21次,其中包括一次航渡。
在這樣高頻次的作業中,我們的科學家感到的不是壓力,更多的是興奮。“有的科學家前一天剛完成下潛,第二天又有機會下潛,他們都非常興奮。”唐嘉陵說,這也體現了蛟龍號和保障團隊業務化水平越來越高,驗證了我們的裝備非常穩定。
中國大洋83航次最終創造了單航次下潛次數最多和3次“九天九潛”的新紀錄。
而讓唐嘉陵印象最深的,要數今年的除夕夜了,當天蛟龍號正常執行下潛任務,唐嘉陵就在執行深海下潛任務。“感覺這個除夕節過得非常有意義。”唐嘉陵說。
科考成員遠遠地對著岸上的親友揮手。
唐嘉陵介紹,此次返航后,蛟龍號將進行為期2個月的休整,為下半年的作業任務做好準備。
新奇生物增添旅程樂趣
歷時164天的科考任務對于科研人員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但航行中也有很多樂趣。
母港的工作人員母港的工作人員為“深海一號”搭建步行通道。
中國大洋83航次臨時黨支部書記、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介紹,整個調查過程,科考船24小時作業,科研人員天還沒亮就開始準備裝備,天亮后下放蛟龍號,傍晚再回收。回收后再開展常規調查研究,如獲取沉積物樣品、多波束測線等。
船上工作人員走下舷梯。
雖然作業任務非常飽和,但下潛中發現的新奇生物也給旅程增添了許多樂趣,“比如長著兩個小耳朵的小飛象、長得像蝙蝠一樣的海底生物等。此外,在深海噴口中還有一些特種生物密集分布,如盲蝦,他們在非常小的空間中分布著成千上萬只,密密麻麻鋪著好幾層,很震撼。”
順利抵達的科研人員受到了熱烈歡迎。
許學偉介紹,此次航次期間還開展了對外合作交流活動。2024年4月14日-17日,“深海一號”船停靠佛得角圣維森特島明德盧市碼頭期間,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和中國駐佛得角大使館共同舉辦了以“促進中-佛海洋交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中國-佛得角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開放日暨海洋合作交流活動。中佛參會代表一致認為,雙方應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同打造海洋科技、氣候變化與學術交流的國際化平臺,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
據悉,中國大洋83航次由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總體組織與指導,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組織實施,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19家科研高校和技術保障單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