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崗女工變“送崗頂流”,29年追夢王文華為40萬人次提供就業服務
“好多次吃了閉門羹,真有點想放棄的感覺,但是一想,我曾經也是一名下崗職工,也沒有工作,也郁悶過,也掉過眼淚,不能放棄,大齡下崗女工也需要一份工作,她們也需要幸福的家庭。”本著這份初心,青島即墨的王文華在從一名下崗女工,成長為國立社會服務中心“當家人”。
29年來,王文華全心全意服務社會,心系失業姐妹們,為近40萬人次提供就業服務。臨近春節,曾經失業的姐妹們已成長為優秀的行業能手,組團回到了“娘家”。
下崗女工跑再就業
1月5日下午,曾經在王文華的幫助下,參加培訓實現就業以及創業的姐妹們組團“回娘家”,一起交流工作經驗。
“我這羽絨服花了七八百,也不心疼,原來都是買人家打折處理的現在光買好的,也上檔次了。”月嫂孫其香笑著給記者展示自己的新羽絨服,她已經干了9年的月嫂,現在做住家月嫂月薪一萬六,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時,孫其香最大的收獲是找到了自我價值。
“不是光干活,文華大姐一直鼓勵我們參加職業大賽。” 在王文華的鼓勵下,孫其香參與多項賽事,先后榮獲了青島市首席金牌月嫂,山東省首席金牌月嫂等稱號,收入也不斷上漲,以往生活拮據的她,如今也愿意消費打扮自己。
“真心感謝文華大姐,讓自己活得有價值了。”孫其香抱著王文華說道,眼角帶著淚光,而王文華最懂她們最初的內心。
“擺過地攤,也賣過菜,真是渴求一份工作”。1987年,18歲的王文華來到了即墨紡織廠參加工作。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現,王文華榮獲了“即墨勞動模范”。1996年,紡織廠因經營不善倒閉,王文華被迫下崗。
“那時候,我心里也沒譜,但是心想試試萬一有效果呢。”后來,即墨總工會的工作人員聽說王文華以往工作中的表現,便找到她,希望她可以從事職業介紹人的工作。隨后,王文華成立了即墨第一家工會職業介紹所。那時候還沒有企業通過第三方機構來招工人,也沒有電動車,王文華就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地跑。
“突然下崗,有點抬不起頭的感覺,但還是硬著頭皮出門貼廣告。”王文華跟記者回憶,當時沒有資金,便自己手寫毛筆字招聘,和同事起早貪黑地騎著自行車去廣告欄張貼廣告,再跑到企業去找廠長、經理問要不要工人,四處碰壁卻并沒有讓王文華打“退堂鼓”。每每想到還有一群下崗工人需要工作,王文華便又咬牙登門詢問是否用工,后來一周后,王文華終于找到了第一家愿意“試試看”的企業。不到一年的時間,王文華先后幫助多家企業解決了招工問題,也使1800多名下崗職工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陸續就有很多個人和企業找到我,我也是傾盡全力幫助他們。”隨后的幾年里,王文華幾乎跑遍了即墨大大小小所有需要招聘的企業,但是王文華有個原則,一定是精準對位,篩查好勞務人員的能力再匹配企業,這樣企業用人放心,而工人就業也更有保障,憑借出色的成績,2000年,王文華被評為青島市勞動模范,榮獲多項省市表彰,成為青島市人大代表。
很多企業只收35歲以下的員工,那大齡的下崗工人怎么辦呢?王文華便開始摸索家政行業,“當時,我們接到第一筆保潔的活,是清理500平方米的辦公樓,我和同事們整整打掃了三天,掙了500塊錢。”王文華告訴記者,揣著那500塊錢,和同事們一起心里樂開了花,他們發現家政服務市場大有可為,本著“安置一人,幸福一家” 的想法,從那以后他們便開始了招收大齡下崗工人的家政保潔工作。
家政服務隊伍壯大起來以后,王文華發現,姐妹們的專業技能沒有標準化,更沒有規范化,于是便申報國立職業培訓學校,通過學校,聘請了有專業資質的教師,開設母嬰護理、育嬰師、小兒推拿、養老護理、中西式面點、家庭保習、茶藝茶道等30余種課程。辦學以來培訓學員15萬余名,依托勞務派遣職能,學校構建了招生、培訓、安置一站式技能培訓就業體系,向社會輸送月嫂1700余名,育嬰師850余名,養老護理員500余名,家政服務員810余名,按摩師620余名,面點師800余名,累計為10萬余名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群眾解決了就業問題,被山東省總工會評選為山東省十大優秀培訓機構。
幫助姐妹實現職業規劃
“哎呀,我的大寶貝回來了!結婚二十多年,第一次聽到婆婆這樣喊我。” 43歲的紀維娜笑得合不攏嘴,跟姐妹們分享著自己的心情,紀維娜在當月嫂時已經拿到7800元的工資,自己的婆婆態度是180度大轉彎。
“你看我的狀態就知道怎么樣了,我要繼續多學習一些技能,讓自己更有含金量。”客戶十分認可她的服務,于是準備讓她繼續留下做育嬰師,工資能到一萬四。紀維娜卻感覺自己的知識還是不夠用,準備繼續學習面點師、營養配餐、按摩等技能,也為自己做了職業規劃,自己當前的年齡正好是做月嫂的黃金年齡,十分吃香,從43歲到53歲,讓自己的收入逐年提高,最后成為金牌月嫂。
另一間房間內,58歲的高素敏正在學習推拿課程,而她現在主要是照看殘疾人客戶,每月收入三千塊錢左右,時間相對寬裕。
十幾年間,王文華將社會服務陸續拓展了多個領域,增加了技能培訓、社區服務、社會組織孵化、志愿服務等公益性服務。隨著服務領域的不斷拓展,王文華在職業介紹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即墨區國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從最初的幾名員工,擴大到數百名員工,將社會服務工作拓展至多個領域,王文華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想為人提供服務的初心。2010年,王文華將社會服務工作拓展至居家服務,成立了國立居家助殘服務中心。曾免費為600余名孤老殘障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代辦社會事務、康復指導等居家照料服務,使孤老殘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貼心的專業服務。
“帶我們去了五四廣場,逛了中山公園,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門。”受服務對象曹先生告訴記者,王文華多次組織同事們幫他理發,收拾家務,還多次組織孤老殘障群體外出游玩,幫助他走出了家門。2010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王文華又打造了國立助殘服務中心,從殘疾人實際需求出發,為符合條件的殘障人士提供生活照料、入戶陪伴、康復訓練、心理疏導、精準幫扶、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20余項服務,惠及轄區2000余名殘障人士。
“社區出能人,調動大家伙的力量”,王文華覺得,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廣泛聯動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機制,正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于是,她在工作中將創業導師、心理咨詢師、助殘志愿者、法務工作者、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聯合起來,為殘疾人康復、就業、創業賦能,已累計助力500多名殘疾人回歸社會,實現就業,切實增強了殘障人士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即墨區國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打通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之間的壁壘,創新構建社工人才培養社區服務、志愿服務、心理服務、社會組織孵化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先后策劃實施35個智慧工作服務項目,覆蓋即墨、城陽、嶗山、萊西等區市。
“我們也想為新業態群體做點事兒,讓公益之路走得更廣。”王文華告訴記者,在新的一年,她想為外賣員、家政人員、家庭服務人員、養老護理人員,快遞員等做一個共享職工之家,幫助大家實現更高的自我的價值。
29年來,王文華收到過300多面錦旗,收到了一份份誠摯的感謝。
“感覺比我掙了很多錢都值得,這個價值跟錢是沒法比的,懸崖邊上拉她一把,我感覺心里很舒服,很值得,感覺自己付出這29年的艱辛,都不算什么。”在采訪最后,王文華告訴記者,自己走過的29年光陰,“很值得!”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鐘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