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穩守31萬億,將打破半年末“縮水”魔咒?存款搬家立功,估值整改影響有限
在季末回表壓力與估值整改 “半年考”的雙重考驗下,銀行理財市場在上演 “逆襲劇本”。財聯社從普益標準獲悉,當前凈值型理財存續規模堅守31萬億元關口,較5月規模變化不大,有望打破此前市場關于半年度“規模縮水”的擔憂。
華西證券數據顯示,2024年6月理財規模較同年5月下降6402億元。盡管不及2020年以來同期(2020-2023各年6月理財規模分別下降1.47、1.40、0.80、1.18萬億元),但仍有明顯降幅。
有意思的是,業內對今年市場判斷仍然存在分化。有人認為二季度末本就是回表淡季,真正的壓力測試集中在一季度和四季度;也有機構人士對此持保留意見“還要看到最后一天”。季末流動性博弈仍暗流涌動。
對于當前這場超預期的 “規模保衛戰”,有業內人士指出,降息周期下“存款搬家”為理財規模提供了有力的支撐。5月銀行進入新一輪降息周期,銀行密集下架 3 年期以上大額存單,疊加存款利率跌至歷史低位,居民儲蓄加速向理財市場“遷徙”。同時,理財機構通過縮短久期、推出長周期及分紅產品也讓規模穩住了陣腳。
同時,理財估值整改“期中考”也傳來積極信號:多家理財公司已將相關資產倉位壓降至監管要求的50%,有華南某股份行理財子公司表示影響不大。整改壓力對存量產品的沖擊被有效緩釋。
隨著下半年降息周期繼續,存款搬家下理財規模或進一步擴張,而估值整改下理財產品波動在所難免。理財公司處于挑戰與機遇并重的十字路口。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理財公司也打出“組合拳”主動破局:一邊從策略出發,轉向多元策略體系搭建,推出多資產多策略體系;一邊從產品出發,通過縮短產品久期、推出“持有期分紅”等創新產品形態。
穩規模:存款搬家與產品創新雙輪驅動
銀行理財市場展現出超預期韌性。華東某理財公司人士指出,利率下行,整個理財行業普遍增長。實際上理財季節回表壓力仍然存在,但跟大趨勢相比并不明顯。從周期來看,一般回表壓力最大的時間集中在一季度和四季度末。對比來看,半年度回表壓力較為可控。不過,也有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認為,臨近季末還有時間,不排除最后規模變化較大的可能性。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告訴財聯社記者,6月規模變化有限,核心原因或在于“存款搬家”效應持續發酵。市場利率持續低位運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調,帶動存款資金向銀行理財轉移。在5月降準降息等一系列寬貨幣政策下,多家銀行又陸續“下架”中長期大額存單以壓降負債成本,進一步加劇資金從存款流向理財,或對銀行理財規模形成了一定的支撐。
“理財公司通過優化產品設計主動應對季末流動性需求,理財機構通過縮短產品久期、優化資產配置等方式緩解流動性壓力,同時推出長周期型以及分紅型理財產品吸引長期資金流入,或也為理財產品季末規模的穩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張翹楚進一步表示。
理財估值整改:多數機構已完成倉位調整,壓力可控
與往年不同,今年6月理財業迎來估值整改“期中考”。回顧2024年12月,金融監管部門對理財估值作出規范,明確要求理財估值、直投或委外均不得違規使用收盤價調整、平滑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估值方法來平滑凈值波動。按照相關要求,今年半年度估值整改進度要達到一半。
針對這一要求,多家理財公司向財聯社回應稱,目前已按監管規定完成半年度估值整改目標,不會對存量理財產品造成影響。華南地區某股份行理財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會按照半年度、年度目標完成估值整改,半年度整改進度已完成。整體來看估值整改壓力較小。也有股份行理財機構人士透露,早在5月中旬就已完成半年度估值整改目標。部分華東機構人士透露,因入場較晚暫未面臨整改壓力。
國泰海通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研究團隊研究指出,二季度理財對信用債凈買入規模并不突出。這一變化或與銀行理財估值整改、穩凈值壓力有關,傳導到機構行為上,表現為理財對持倉流動性更加看重,信用債擇券相對審慎,尤其在非金融信用債供給受限的情況下,銀行理財或更偏向通過增配同業存單等規模放量且流動性更好的品種來應對市場波動。
下半年如何做好“存款替代”?
面對下半年降息周期延續與估值整改深化的雙重挑戰,理財公司如何破局,做好 “存款替代”?策略優化和產品創新兩端或是破局點。
張翹楚指出,理財公司可采取縮短底層債券久期的策略,以降低利率波動對凈值的影響,同時審慎控制杠桿水平,遴選優質投資標的以減小凈值波動。此外,“固收+”投資策略或將更規范,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將會更謹慎,比例控制也將更加合理。同時,在流動性管理上,機構或將為開放式產品配置更多的流動性資產,以應對投資者可能因凈值波動產生的贖回需求。
從產品端看,張翹楚指出,以往靠非標和低評級信用債獲取高收益的模式或難以為繼,收益中樞可能會下移。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收益會更加真實、透明,投資者權益也將得到進一步的保障。風險特征方面,凈值對市場波動會更加真實,部分整改產品短期內波動或將有所體現,長期來看,通過多元資產配置以及更合理的策略調整,風險會在不同資產間得到分散,整體風險將會更可控,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會更加匹配其真實投資情況。
應對利率中樞下行挑戰,當前不少理財公司已在創新策略上發力。除了通過降費讓利吸引用戶外,不少理財公司將分紅型理財產品加入主力宣傳貨架,推出按月或按季分紅類型產品,滿足投資者對流動性和收益穩定性的雙重需求。比如,招銀理財近期推出按月分紅的招銀理財分紅型產品招睿安泰封閉50號、按季分紅的招睿和鑫(和盈)封閉23號。此外,中銀理財“福”固收增強(封閉式)養老理財產品三期產品已經實現年內第6次分紅,分紅機制允許投資者在產品成立滿兩年后,于凈值達標時提前鎖定收益。
與此同時,更多的理財機構探索多元策略,注重資產多元化配置的創新,積極探索黃金、期權等另類資產,持續增強理財創新產品方面的競爭力。在業內看來,資產表現均具備一定周期性。理財產品配置多種相關性低的資產能夠有效分散風險,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比如,杭銀理財于6月27日發布多資產多策略體系,囊括海外權益指數ETF等,投向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適度配置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