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患者要多喝牛奶來養胃?這是真的嗎?
“胃潰瘍患者要多喝牛奶來養胃。”
牛奶營養豐富,胃潰瘍患者大量喝牛奶有助于胃潰瘍的恢復,可以養胃。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沒有科學道理。
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鈣,這兩種成分都會促進胃酸分泌,尤其是蛋白質。對胃潰瘍患者來說,在發作期和治療期不適合多喝牛奶,否則可能會間接刺激胃酸分泌過多而引發胃疼痛,更別提“多喝牛奶來養胃”了。
“胃不好,喝點牛奶養養。”這幾乎成了不少人下意識的自我安慰。特別是胃灼熱、隱隱作痛的時候,喝一口溫熱的牛奶,好像真的能“潤一潤”。有的人甚至把牛奶當作天然的“胃藥”,睡前來一杯,早晨空腹喝一杯,覺得既養胃又助消化。
牛奶對胃酸分泌的“刺激效應”
胃潰瘍患者在發作期和治療期不適合多喝牛奶,否則可能會間接刺激胃酸分泌過多而引發胃疼痛。
所有的食物都能通過胃的膨脹來刺激胃酸的分泌,但蛋白質是主要的刺激物。牛奶中富含蛋白質和鈣質,這兩種成分都能促進胃酸分泌。
雖然在小鼠的研究中牛奶可以抑制胃潰瘍的發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實驗是在老鼠身上進行的,且模式為“先喝牛奶再傷胃”。這種“預處理”的保護性,并不等同于“胃已經受傷時再喝牛奶”的效果。更何況,人和老鼠之間在生理結構和代謝機制上也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雖然數據看上去不錯,但用在人身上還需謹慎對待。
一項研究比較了不同種類牛奶(包括全脂、脫脂、低鈣)對胃酸分泌的影響,結果發現它們都會顯著刺激胃酸分泌,且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反應比正常人更強烈。[3]尤其在進食后的 90 分鐘內,牛奶誘導的胃酸峰值可達空腹水平的兩倍以上。這種“先緩解、后反彈”的刺激模式,反而可能加重黏膜負擔。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牛奶中的蛋白質和鈣。這些成分可刺激胃泌素分泌,從而促使胃酸釋放。雖然聽起來像是“正常的進餐反應”,但對于胃酸分泌本就旺盛或潰瘍易感人群而言,這種刺激可不是什么好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研究曾嘗試用牛奶作為“中和胃酸”的天然方法,但結果發現它的緩沖能力非常有限。以 Piper 在 1969 年的研究為例,如果想要中和胃里相當于 50 毫克當量(mEq)的胃酸,需要喝下近 960ml 牛奶,相當于日常推薦攝入量的兩倍以上。[4]而且這種數據是在體外滴定實驗中得出的,實際到體內時,胃液 pH 值受牛奶影響微乎其微,幾乎不足以抵消其對胃酸分泌的刺激。
因此,對于本就黏膜受損的胃潰瘍患者而言,飲用牛奶可能帶來反效果,尤其是在攝入量過大或空腹狀態下。
牛奶對你是“潤”還是“脹”,還得看體質
如果說動物實驗是在探討牛奶有沒有“潛力”,臨床研究是在檢視牛奶的“風險”,那么人群調查和個體體驗,則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多元與個體化。
一項針對中國城鄉居民的橫斷面調查發現,每日飲用普通牛奶超過 250 克者,消化性潰瘍的報告率顯著高于攝入量較低者;而在攝入酸奶的人群中,這一趨勢則剛好相反,酸奶攝入量最高組的潰瘍患病率約為最低組的 60%。[5]研究指出,發酵乳制品中的益生菌可能通過調節胃內微生態、抑制幽門螺桿菌活性,從而起到一定保護作用。這種差異在控制了年齡、性別、BMI、吸煙等多種因素后依然顯著,提示了“喝什么奶”比“要不要喝奶”更關鍵。
2023 年一項臨床營養研究發現,即使沒有乳糖不耐,部分健康成年人在飲用牛奶后,依然會出現胃脹、腹痛、噯氣等不適癥狀。[6]其中,有 16% 的受試者在攝入 250ml 牛奶后報告了明顯的胃腸反應,且這些不適與乳糖代謝無顯著相關。
這與個體間對牛奶蛋白(尤其是酪蛋白)消化效率的差異有關。例如,消化過程中產生的 BCM-7 等活性肽可能影響胃腸蠕動,引發腸道不適;而腸道菌群結構也會影響牛奶成分的代謝,部分菌群較“特殊”的人對乳制品耐受性較差。
此外,另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是低鈣牛奶,也能在潰瘍患者體內引發胃酸分泌增加,這類人群對多種刺激源反應更敏感,輕微的酸分泌波動就可能導致不適。[3]
換句話說,有人喝牛奶是“潤”,有人喝完卻是“脹”。胃的不適,不是“嬌氣”,而是一種真實的腸道反應。
對于胃潰瘍患者、胃酸過多者,或者容易胃脹的人來說,牛奶未必是理想的“療愈飲品”,尤其是空腹、大量飲用時更需警惕。但這也不意味著必須遠離乳制品。調整溫度、減少飲用量、改在餐后飲用,或嘗試酸奶、發酵乳等形式,可能會帶來更友好的體驗。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別用牛奶代替專業治療。如果出現長期胃痛、胃脹、灼燒感,還是要查明病因,比如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否有消化性潰瘍或功能性消化不良,明確診斷,科學干預,才是對胃最好的照顧。
比起問“該不該喝牛奶”,不如先問:“我的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照“謠”鏡
這類謠言通常披著“以食養胃”的外衣,看似合理、實則誤導。它們常以某種食物短暫緩解癥狀的表象來誤導大眾。此外,這類說法還往往脫離病情的具體階段和個體差異,一概而論地推薦某種食物,忽視了醫學研究和病理機制。將片面的生活經驗當成普遍規律,是這類謠言常見的誤導方式,容易讓患者誤信“吃點就能養好”,反而延誤病情。
參考文獻
[1]Yoo JH, Lee JS, Lee YS, 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bovine milk against HCl and ethanol-induced gastric ulcer in mice. J Dairy Sci. 2018;101(5):3758-3770.
[2]Dial EJ, Lichtenberger LM. A role for milk phospholipids in protection against gastric acid. Studies in adult and suckling rats. Gastroenterology. 1984;87(2):379-85.
[3]Ippoliti AF, Maxwell V, Isenberg JI. The effect of various forms of milk on gastric-acid secretion.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normal subjects. Ann Intern Med. 1976;84(3):286-9.
[4]Piper DW.Milk in Treatment of Gastric Disease. Am J Clin Nutr. 1969;2(22):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