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減重,一場舍與得的博弈
“欲不可縱,志不可滿。”《禮記·曲禮》中的這句話,跨越兩千多年,著落到現(xiàn)代人的減重問題上,演變成一場與食欲、惰性、即時快感的漫長角力。
今年3月9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實施“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慢性病防治。轉眼間,早春提出的全民行動已行進至盛夏,我們和身邊人發(fā)生了哪些改變?
今天要講的幾位主人公的故事,恰如這場戰(zhàn)役的縮影:一位中年男子因貪食險些喪命最終成功減重,一位女大學生為健康而割舍美食,一位二孩母親想重歸職場重拾自律……他們的故事,讓我們重新審視,真正的“瘦”,并不只是秤上的數(shù)字,更多的是那份對自己的全然掌控。
貪吃不動是癮
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目前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超50%。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已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而肥胖率攀升,折射出來的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繁冗的工作讓久坐成為常態(tài),外賣、快餐等高熱量飲食占據(jù)日常餐桌,運動時間卻嚴重不足。就這樣,“越吃越多”和“越來越懶得動”成為習慣,吞噬著人們的健康。
今年35歲的張先生,向來喜食油炸食品,平時把飲料當水喝,很少在凌晨兩點前睡覺,一天吃4頓飯,夜宵時間基本選在晚上10點后。
“發(fā)現(xiàn)身體越來越笨重后,我其實也有些慌,但就是控制不住嘴,也邁不開腿,每天到了那個點兒,就想點外賣吃,幾個小時不喝飲料就渾身不自在。所以就這樣一邊自責一邊循環(huán)往復著。”身高1米73的他,剛工作時體重僅135斤,這七八年下來已狂飆至196斤。
今年19歲的小竹(化名)亦是如此。身高1米67,初中時體重不到130斤,但因為每天都吃零食、油炸和高熱量食品,喝碳酸飲料、奶茶不離手,她的體重越來越不受控制。高中畢業(yè)時,她的體重一度達到190斤。
“高中學習任務重,我常常用吃東西來緩解壓力,每天的夜宵都很豐盛,起碼要有一碗面和兩盤肉,還要配合一兩瓶飲料。后來慢慢覺得,這已經(jīng)不是單純餓的問題了,是上癮。”小竹如是坦言。
除了貪吃,肥胖人群還多數(shù)很“宅”:回到家就窩在沙發(fā)上吃吃喝喝,困了就睡很久,周末醒了后繼續(xù)在家躺著。“其實以前我很愛運動,打羽毛球多年。但后來生完二孩,照顧兩個孩子的起居飲食使我沒有時間去運動,累的時候為了釋放壓力,就點一堆外賣,邊吃邊刷劇,就這樣,我的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宅’,體態(tài)也走了形。”今年40歲的馬女士,身高1米68,此前一直很苗條,由于照顧孩子過于勞累,導致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加之疏于對體重的管理,最重時達到166斤。
“我覺得‘宅’和‘貪吃’都是一種癮。它們就像海水一樣,你喝得越多,渴得越厲害。但這種癮所帶來的短暫快感終將讓人陷入惡性循環(huán)。”馬女士說。
減下去的動力
肥與瘦的拉鋸,克制與放縱的搖擺,何嘗不是一場靈與肉的博弈?今日的我們,仍在與糖、油、鹽的誘惑纏斗,而打破這種纏斗,可能只需要一個點——健康告急。
“沒發(fā)生那件事之前,體檢報告雖然也報過警,但我一直心存僥幸。”接近10年的放縱生活,讓張先生體重秤上的數(shù)字越來越觸目驚心,健康問題也隨之顯現(xiàn)。
2024年8月的一天,張先生剛起床就開始心慌、出虛汗,并伴隨胸痛,于是便躺下來休息,沒想到不適的癥狀一直持續(xù)到下午1點多,依然沒有緩解。他隨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將自己送至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急診科,“到了醫(yī)院一測,血糖竟然高達22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值應在3.9~6.1mmol/L)”。
接診醫(yī)生給張先生做了詳細檢查后,確診為2型糖尿病合并心梗。于是,急診科緊急安排心內(nèi)科、內(nèi)分泌科等前來會診,最終為他做了心臟支架置入術。住院期間,內(nèi)分泌科主治醫(yī)師黃慶先密切跟進,為配合治療,給張先生列了一個詳細的飲食調(diào)理方案,在飲食種類、次數(shù),以及熱量的攝入標準上,都有精確的要求。
“黃醫(yī)生跟我說,想要恢復健康的體魄,我必須減重,而減重的第一步,便是與自己長期以來形成的壞習慣做對抗。”減重初期,要與自己愛吃的食物說再見,確實很痛苦,但想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張先生又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隨后的3個月的時間里,他成功減重30多斤。
和張先生相同的是,小竹減重的起因,也來自健康的告急:她患上了一種叫胰島素抵抗的病。由于平時糖分攝入過多,她的內(nèi)分泌出現(xiàn)紊亂,身上不少關節(jié)處出現(xiàn)發(fā)黑的情況,并伴有餐前低血糖、身體乏力、皮膚長痘的癥狀,生理期也不穩(wěn)定。
“19歲這年,我升入大學,看著身邊很多同學健健康康的,我也很羨慕。我下定決心不能再這樣下去,必須得減重了。”對于小竹來說,減重的第一步,便是戒掉所有零食和飲料。
“剛開始的那段時間是挺痛苦的,看到其他同學肆無忌憚地吃我曾經(jīng)愛吃的東西,我就很煎熬。后來,我干脆一日三餐都在家吃,嚴格按照醫(yī)生安排的膳食清單來。就這樣熬過了最艱難的前一個月。”如今,小竹已經(jīng)3個多月沒喝過一瓶飲料,吃飯很規(guī)律,成功瘦身22斤,身體明顯健康了很多。
愛美是人的天性。常年在家?guī)薜鸟R女士,已經(jīng)很少照鏡子看自己的樣子了。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試通知。“我望著鏡子里陌生的自己,曾經(jīng)那么在意身材管理的我,怎么也會有今天?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這身吃出來的肉減掉。”于是,2024年10月,馬女士來到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內(nèi)分泌科,開始了專業(yè)的減重之路。
“飲食上,我做了一些調(diào)整,肉類、蔬菜、蛋白質(zhì)合理搭配,最重要的是戒掉了晚上7點以后吃水果和零食的習慣,而且也重拾了我最愛的羽毛球。”就這樣,她從高峰時的166斤減至目前的130斤。重歸職場的她,也因為外形的改善變得更自信了。
那么,除了直觀的體態(tài)、自我感受,還有什么科學標準能判定一個人屬于肥胖呢?
黃慶先醫(yī)生表示,臨床上一般用體重指數(shù)來初步篩選肥胖人群。一般來說,體重指數(shù)大于24kg/m2即為超重,體重指數(shù)大于28kg/m2即為肥胖;24 kg/m2~28kg/m2之間的,根據(jù)個人意愿及有無糖尿病、高尿酸、高血脂等合并癥狀,決定是否需要減重。如果體重指數(shù)>28kg/m2,就需要為減重積極行動起來了。
“其實肥胖給人帶來的不僅是外形上的不美觀,更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且會進展的代謝性疾病,它會擾亂血糖、內(nèi)分泌、肝腎等多個系統(tǒng),還與癌癥、骨關節(jié)疾病及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所以,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目前已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黃慶先說。
外溢的正能量
在減肥這條路上,方式方法不一而足,但有一部分肥胖人群認為,減重只需要控制飲食,單純的“餓”便能換來瘦。專家認為,這種減重方式并不健康也不可取。
“單純控制飲食,對于體重基數(shù)比較大,尤其是體重指數(shù)>28kg/m2的人群,效果尚可;對于其他人群,則效果欠佳。最合理的減重方式,一定是健康的、循序漸進的,任何急于求成的方式,都不適合長期保持良好的體重。我在門診上也遇到很多患者急于求成,短期內(nèi)體重下降過快,導致肌肉流失,反而更不利于健康。真正合理的減重方式,一定是合理膳食搭配合理運動,同時是循序漸進的。”黃慶先說。
對于體重管理,國家衛(wèi)健委也強調(diào),減重并不是簡單的“餓”,而是需要采用科學、規(guī)范的方法,注重“自律與平衡”。這意味著,減重“舍”的是短期的放縱,而“得”的卻是長期的健康。同時,這種向上的正能量,也會外溢出來,滋養(yǎng)身邊的人。
“其實說起來,減重并不難。當你戰(zhàn)勝了‘貪吃’,收獲了身心健康后,便會對這種自我掌控感上癮。”兩年時間,成功從190斤減至140斤的魏先生說。
如魏先生所說,他減重的想法,始于一次常規(guī)體檢,“三高”和頸動脈斑塊的困擾讓他意識到,人到中年需要對健康上心了。兩年時間里,除了飲食上的調(diào)整外,他拒絕了幾乎所有的飯局,并成為一位運動達人。
“記得剛開始打羽毛球的時候,我的體能很差,打五六個球就拄著球拍大喘氣,心率也很快。跑步的時候,我竟連堅持跑完800米的能力都沒有。但我有一群熱愛運動的朋友,他們鼓勵我每天運動完打卡,給我點贊,并鼓勵我參加一些小型賽事。這期間,我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收獲友誼的同時,也收獲了健康。我現(xiàn)在對運動上癮了,已經(jīng)參加了5場馬拉松比賽和3場羽毛球比賽。最近一次體檢,‘三高’問題全沒了,現(xiàn)在每天上班都是精神飽滿,我為自己感到驕傲。”魏先生說。
小竹減重初見成效后,也引起了身邊好友的注意。“他們每次見我,都說我變得健康又自信,這勝過其他所有的贊美。而我自己也能感受到身體的變化,例假和內(nèi)分泌的指標慢慢正常了,臉上的痘痘也沒了。”
現(xiàn)在的小竹,不但自己動起來,還帶動了兩個體重比較大的同學跟著她一起行動起來,學著她的樣子,調(diào)整自己的飲食結構。大家會相約一起去運動減脂,同時互相監(jiān)督。
“有了他們的陪伴,我的動力更足了。這個過程讓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對自我的管理;真正的友誼,是相互扶持,讓彼此變得更好。”小竹說。
■短評
健康體重背后的生命禮贊
2023年,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將“健康體重管理”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重點任務,提出到2030年將成人肥胖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nèi)的目標。在這場全民健康行動中,每個人的減重故事都是一曲生命的贊歌。
幾位主人公自我管理的減重過程,是用意志為刀,修剪生命的冗枝;用自律為盾,抵御本能的侵襲。當張先生重新穿上年輕時買的西裝,當小竹在校園里自信地奔跑,當馬女士再次以矯健的身姿揮動起羽毛球——這些閃光的時刻,都是對生命最好的禮贊。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真正的強大,不是征服世界,而是征服自己。在這場減重與放任的漫長角力中,他們收獲的不僅是輕盈的體態(tài),更是健康的身心。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最珍貴的品質(zhì):對自我的全然掌控,對生命的無限熱愛,這或許就是“最偉大的勝利”。
■鏈接
對話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內(nèi)分泌科主治醫(yī)師黃慶先:
什么樣的身體才是健康的
1.肥胖會導致哪些疾病?目前門診上的減重人群主要有哪幾類?
答:肥胖可帶來的危害主要是代謝紊亂性疾病,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睡眠呼吸暫停等,同時由代謝紊亂帶來的進一步器官損傷如心腦血管疾病、生殖系統(tǒng)損傷、膝關節(jié)損傷等。
目前門診上的減重人群主要為五大類:第一類是單純性肥胖,出現(xiàn)代謝紊亂,如高血糖、高血脂等;第二類是單純性肥胖,無代謝紊亂,但對形體有要求;第三類是青少年肥胖;第四類是合并器質(zhì)性疾病,如甲減導致的肥胖;第五類為有減重手術需求的人群。
2.有的人看上去并不胖,但是也需要減重,這個怎么判斷?需要做何處理?
答:這主要是需要評估以下幾點:第一是體成分分析,評估體脂分布,若體脂占比多,也可以考慮減重;第二是完善檢查,判斷有無合并癥、代謝紊亂等。如有代謝紊亂,也可以減重。
3.是不是越瘦就越好?到底什么樣的身體和身材才是健康的?有哪些指標來判斷?
答:人并不是越瘦越好。我們在門診上經(jīng)常能遇到體重指數(shù)在合理范圍內(nèi)的人群,為了形體更美,更好看,來尋求減重。但體重過低,肌肉含量降低,往往會導致肌肉耐力下降、骨質(zhì)疏松等風險。所以,一般情況下,體重指數(shù)控制在18 kg/m2~24kg/m2的人群,便是較為合適的。
4.我們?nèi)粘I钪行枰趺醋觯瑏眍A防肥胖的發(fā)生?
答:預防肥胖關鍵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上,增加蔬菜、全谷物和優(yōu)質(zhì)蛋白(如魚、豆類、瘦肉),提升飽腹感;減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飯、甜點),用低升糖指數(shù)食物替代;每日攝入合理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同時,規(guī)律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尤其不要熬夜。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發(fā)生肥胖的情況,建議到正規(guī)醫(yī)院門診進行科學干預,切忌用極端的方式減重。
(半島全媒體記者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