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 | 海上山東何以“新”
海洋,是山東發展的最大動能、最大優勢和最大潛力所在。
近年來,山東錨定“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持續經略海洋、向海圖強,一個海上“新”山東傲然屹立于黃渤海之畔。
海上山東何以“新”?把“新”字拆解來看就是“立”“木”“斤”,這三個字既暗含漢字的智慧意涵,更精準詮釋了山東在向海圖強征程中筑基立本、深耕成林、精細求進的奮進軌跡與卓越成效。
“立”牢根基:穩扎穩打,筑牢發展之基。
“立”,是“立柱架梁”的戰略定力,是“固本培元”的生態堅守。
新戰略錨定航向,山東立足陸海統籌的獨特稟賦,將海洋強省建設納入全省發展大局統籌謀劃。省級層面先后出臺《關于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意見》《海洋強省建設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為海洋經濟繪制“導航圖”。“跳出山東看海洋”的戰略視野,讓山東海洋經濟不再局限于“一域之海”,而是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搶占先機。2024年,山東全省海洋經濟總量突破1.8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18%,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立”住了戰略方向,才能避免發展“偏航”。
新生態守護底色,山東深知海洋生態是生命線,確立建設清潔海洋、健康海洋、安全海洋、美麗海洋、綠色海洋五大目標。威海千里山海自駕旅游公路沿線布局15個國家級海洋牧場、49家A級旅游景區、66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8個非遺旅游體驗基地和22處文化主題驛站;煙臺養馬島實施岸線修復與生態養殖轉型,海域水質提升至二類……截至2024年底,山東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3.6%,穩居全國前三,創成6個國家級美麗海灣,“立”牢了生態根基,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山東以“立”為綱,從頂層設計到生態保護,層層夯實海洋發展的“四梁八柱”。
入“木”三分:深耕細作,挖掘多元價值。
新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山東瞄準海洋經濟的“高精尖”領域,推動產業從“傳統加工”向“高端制造”跨越。
在煙臺,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持續壯大,自主研發的深海半潛式養殖平臺“藍海1號”“長鯨1號”,可在12級颶風中穩定作業,將養殖區域從近岸推向深藍;
在濰坊,海水淡化產業形成集研發、裝備制造、供水于一體的完整鏈條,力爭今年全市日均淡化規模達到20萬噸,為環渤海地區缺水問題提供“海洋方案”。
這些“從0到1”的突破,是“十年樹木”的深耕精神,是“成林成勢”的產業追求,讓山東海洋新興產業產值持續增長,成為拉動海洋經濟的“新增長極”。
從“單點突破”到形成“產業森林”。山東以“入木三分”的韌勁,在海洋產業領域多點發力、縱深突破,讓“藍色國土”釋放多元價值。
“斤”“斤”計較:以“斤”為尺,精準發力。
新科技突破“卡脖子”,山東把海洋科技創新作為“核心引擎”,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頂尖創新資源。
“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火箭發射船、海洋微生物組數據庫、“問海”海洋環境預報大模型等現代海洋領域成果榮登山東省十大科技創新成果榜單。為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山東建設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海洋科技大市場,推動“實驗室”與“生產線”無縫對接。
截至2024年,山東擁有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全職駐魯海洋界院士23人、海洋領域國家杰青50名,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在海洋生物育種、深海探測、海洋碳匯等關鍵技術領域,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唯有“斤斤計較”于細節、“精雕細琢”于質量,才能破解難題、補齊短板,這是“斤兩分明”的精準態度,是“精益求精”的較真精神。
“立”住根基,方能行穩;“木”成林勢,方顯實力;“斤”求精準,方能致遠。“立”“木”“斤”三位一體,共同鐫刻下“新”的深刻內涵,也勾勒出“海上山東”的嶄“新”風貌、全“新”風采。
如今的“海上新山東”,正以向海圖強的雄心、深耕細作的耐心、精準施策的細心,在海洋強省建設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在藍色國土上書寫更加壯麗的時代篇章。
文/靖曉紅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