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經驗”蹲點記丨“櫻桃”為什么這樣紅?
一顆“櫻桃紅”,如何做到每串都結出相同數量的果子、每顆果子有同樣的“體重”,每斤賣出20塊錢的高價?
一個“大棚”,如何能畝產20噸,產量達到傳統種植的6到8倍?
一棵西紅柿,又如何帶火了一個村的產業?
答案,就藏在一座智慧玻璃溫室里。
一顆西紅柿的含“智”量
秦衍雷就是這座智慧玻璃溫室里的解題人。今年39歲的他,是凱盛浩豐(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凱盛浩豐”)的經理,也是溫室里13萬株“櫻桃紅”西紅柿的管家。
單體面積210畝的溫室,地面用地布覆蓋,每一棵“櫻桃紅”都住在成排的立體吊架上、鋪著巖棉基質的白盒子里。
每棵西紅柿都長在這樣一個鋪著巖棉基質的白盒子里。
一根管子是“櫻桃紅”精確成長的關鍵。它一頭伸進白盒子,一頭連著溫室旁的自動化水肥車間。在這里,13種營養成分搭配成不同的配方,每天根據生長情況精準澆灌,讓每棵“櫻桃紅”得到同樣的照料,同時確保它們長成同樣的大小。“個頭小了,讓它養分多一些,更吸水,反過來也一樣。”秦衍雷說。
在凱盛浩豐(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櫻桃紅”西紅柿實現了數字化種植。
這些還不夠。秦衍雷的得力助手,還有自動化水肥車間旁的“智慧大腦”:中央環境控制系統。借著安裝在溫室內的846個傳感器,1130個控制器,兩層用來遮陽和保溫的幕布、無數個高壓迷霧噴頭,“智慧大腦”能實時掌握溫室內的溫度、濕度、照度、二氧化碳濃度等一系列參數,“櫻桃紅”冷了自主加溫,渴了自動灌溉,悶了自行通風,讓它時刻處于舒適的生長環境中。
溫室有一個凹槽型的屋頂,專門用來收集雨水,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后,用來進行潮汐式灌溉。
優渥的環境里住的是“優等生”。全自動智能育苗工廠自主培育的“三頭三花”種苗,從原本單一的生長點分化出三根主莖,每個主莖都能開花結果。在無微不至的照料下,每棵“櫻桃紅”種苗在10個月的種植周期里,能長到17米高,平均五到六天結一串果實——每串平均12顆果,每顆直徑2.5厘米、“體重”12克。整個溫室畝產20噸,達到傳統大棚種植的6到8倍。這樣高品質的西紅柿有六到七成走的是B2C(英文Business-to-customer的縮寫,意為商家對顧客)路線,主要銷往長三角、珠三角,每公斤售價40塊錢。
一個差點跑掉的項目
“凱盛浩豐是第一步,”在已經擔任萊西市望城街道七星河新村黨委副書記的劉喜軍看來,“這一步算是走對了。”
2017年,干工程的劉喜軍被召回村,擔任胡家疃自然村村主任。轉過年來,央企中國建材凱盛科技集團,要在萊西落地建設智慧農業產業園,一開始選址在了相鄰的左家泊村。
采摘下來的“櫻桃紅”西紅柿。
“左家泊種黃秋葵的多,一畝地能收入一萬多塊錢。”土地流轉因此沒談成。
“要不到我這邊來?”劉喜軍想爭取這個機會。
“你能行?人家村不行,你村就能行?”
領導只給了劉喜軍一周的時間,“行就行,不行這個項目咱就不要了”。
結果,劉喜軍和村兩委一班人征求65戶村民的意見,只有一家不同意。劉喜軍想了一個辦法,和村里的黨員一起,開車拉著農戶到前期建好的一個連體棚參觀。“你看多好,起碼咱有個地方打工啊,一畝地一年還能給1000塊錢。”
工作人員正在直播賣貨。
當時,村民全靠種地謀生,看天吃飯,年成好的時候,一畝地能有三五百塊錢的收入,“這就算不錯的了”。
轉了一圈回來,沒簽字的村民動心了。300畝土地成功流轉。
產業園于2019年建成。為了做好配套服務,當年下半年,七星河新村將原本只通到204國道的北京路,向東延伸了3公里,直接通上了體院路。
一個大棚的吸金效應
更讓劉喜軍高興的,是新村借著凱盛浩豐的品牌效應,吸引了各種資源,借此成為了青島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
利用“龍頭企業+強村共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2023年,新村在村西流轉土地100畝,與魯宏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起13個藍莓大棚,每年可為強村共富公司分紅25萬元左右;依托凱盛浩豐,建設西紅柿數字大棚47個,2024年共實現營收7000余萬元,為村民提供崗位300余個,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村民增收8萬余元。目前,片區智慧農業產業示范園的28個高效農業大棚已經開始運營,預計年增加集體收入50萬元……
運輸用上了無人駕駛運輸車。
“當時我接手的時候,村里負債300多萬,現在債沒了,賬上有兩千多萬。”劉喜軍笑著說。
跟他一樣高興的,還有34歲的白巖林。
5月27日,記者在新村體院路上遇到白巖林時,他正從路東的凱盛浩豐下班,回路西胡家疃村的家。
白巖林一家5口人,2018年流轉了三畝地給凱盛浩豐,一畝地一年1000 塊錢。按照合同,每畝地的租金每5年漲100塊,現在已經漲到1100塊錢。
2022年進入凱盛浩豐以前,白巖林在萊西市區送快遞,每個月收入5000多塊錢。進入凱盛浩豐后,他負責包裝西紅柿,每天從早上8點工作到下午5點,打包幾百盒,月工資五六千。
“工資沒多太多,但是公司就在家門口,也就5分鐘的路,”白巖林對這個工作很滿意,“重要的是,公司還給我交社保。”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紀新慧 李偉志 李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