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喜人” ③白天是地鐵司機,晚上是脫口秀演員!小可用200多場脫口秀講青島“普通人”的故事
凌晨四點,青島還在沉睡。小可已經開始他作為地鐵司機的工作;下班后,他又站上脫口秀舞臺,成為那個用幽默觀察生活的喜劇演員。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在這個年輕人身上奇妙地融合在一起。9月25日,他將參加了青島第二屆里院喜劇節的演出。雖然仍然是商務拼盤形式,但這意味著他的喜劇之路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地鐵工作時的觀察成為創作源泉
“平常早班可能凌晨三四點起床,上午9點、10點下班;夜班下午三四點上班,晚上十一二點才下班。”小可這樣描述他的工作時間段。作為地鐵司機,他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在這種相對封閉的工作環境中,他找到了觀察眾生的獨特視角。
“我跟乘客最多的互動就是隔著玻璃門相互觀察。”小可特別喜歡觀察乘客,有一些細小的點可以記下來,比如列車進站時不同乘客的進出等。
小可真正第一次接觸脫口秀是在2022年,當時一個俱樂部主理人覺得他話多,而且地鐵司機這個職業視角很特殊。“很多人都好奇地鐵司機在干什么,讓我把從地鐵司機視角出發的一些情緒、想分享的東西拿出來講講。”
最開始他上了兩節脫口秀的課,寫了個5分鐘的內容后就沒再繼續,“寫東西太困難,還不如上班開車輕松。”真正的轉折點在2024年年初,當時他正在擺地攤,發小建議他重新講脫口秀,“現在青島的脫口秀市場比較好,比擺地攤穩定。”這個直白的初衷,卻開啟了他意想不到的喜劇之路。
如今的小可已經參加了200多場開放麥演出,商業演出每月能達到20多場。問他如何平衡地鐵工作與脫口秀表演,他說:“談不上刻意平衡,這兩份工作能相互互補,下班可以有個情緒出口。”小可解釋道。地鐵工作時的孤獨與重復,反而成了他脫口秀創作的素材源泉。把工作中的素材和情緒,變成了讓人發笑的段子,整理好講給大家。
兼顧兩份工作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最大的挑戰就是讓兩者時間不沖突。”小可說。有時會遇到演出日需要上班的情況,這時他需要找同事換班,或者提前預留好工作時間。
以外地人在青島的視角發揮特色
作為來自濟寧的“新青島人”,小可在這座城市生活了7年。他現在更傾向于從自身經歷出發進行創作,除了地鐵工作,他還會給大家提供外地人在青島生活的視角,講一些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雖然同為山東人,何廣智、徐志勝等山東走出的知名演員,對于小可來說更多是學習對象。“啟發更多的是本地那些喜歡脫口秀、愿意講脫口秀的演員朋友,大家坐在一起討論事情、聊素材。”
在表演風格上,小可認為自己還沒有完全定型,他更傾向于觀察,段子中也經常融入山東特色,比如對學歷和工作的看重:“比如我上了中專,卻得到了國企的工作,這個反差很大,尤其是家里人對我的看法改變,我覺得很有意思。”
小可近期正在創作兩段新內容:“一段是關于地鐵工作里我眼里乘客的行為;另一段是圍繞我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比如大家對工作、學歷、上學的地方,會有特別奇妙的評價。”
對于未來,小可保持理性,對自己有明確規劃:“現在更希望拿出更多時間去上開放麥,寫更多內容,增加時長,把自己的時長擴大。”他的目標是朝著45分鐘的主打秀甚至60分鐘的專場努力。“我覺得被觀眾認同、讓大家開心,都是很幸福的事情。”
從地鐵駕駛室到脫口秀舞臺,從觀察乘客到逗笑觀眾,小可的生活在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世界間穿梭。他用獨特的視角捕捉生活細節,用幽默化解日常壓力,在這個追求流量的時代,保持著對喜劇最本真的理解——那就是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讓觀眾在笑聲中找到共鳴。
“上班時我是地鐵司機,下班后我是脫口秀演員。但歸根結底,我都是在講述普通人的故事。”或許正是這種普通與真實的特質,讓他的表演能夠觸動那些同樣在日常生活中奔波勞碌的人們。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實習生 王萱萱 張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