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中醫生活化工作推進會|讓中醫藥文化融入生活、落在日常
“什么是中醫生活化?”“怎么推進中醫生活化?”……9月23日下午,濟南市長清區園博園酒店一樓會議室,山東省中醫生活化工作推進會上,多位中醫藥專家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推進中醫生活化。
今年,根據山東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印發實施了《關于推進全省中醫生活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將中醫生活化理念融入具體工作,初步營造了全社會了解、支持、參與中醫生活化的良好氛圍。
“中醫生活化,本質是讓中醫藥從典籍走向煙火人間,從理論化為行動自覺。”山東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岐黃學者王振國在發言中開宗明義。他以扁鵲的“六不治”與“隨俗為變”為例,闡釋了中醫藥與社會風俗互動的歷史邏輯。《史記》記載,扁鵲行醫有“六不治”,其中“驕恣不論于理”“輕身重財”等準則,不僅是對患者行為的規范,更是對不良風氣的矯正。王振國指出,扁鵲通過醫術與醫德影響民風,體現了“醫者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而扁鵲周游列國時“過邯鄲為帶下醫,過洛陽為耳目痹醫,入咸陽為小兒醫”的“隨俗為變”,則展現了中醫因地制宜的適應性。“這意味著中醫藥融入生活,既要以文化人、修正行為,也需因時因地創新方法,而非生硬嫁接。”
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高樹中在會上提出,中醫生活化涉及方方面面,為什么現代很多人不健康呢,就是沒有做到形與神俱,也就是沒有實現精神和心理同步健康的發展。高樹中提議,中醫生活化要重點關注四類人群,第一是干部要帶頭,第二是老師也要做出示范,第三是家長在家里也要養成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生活習慣。第四就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尤為重要。“如果能把中醫的理念,比方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這樣的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到青少年的心靈當中,青少年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我們國家就一定有更美好的未來。”高樹中表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們的情緒心理都是五臟功能的外在體現,我們要從娃娃抓起,讓中醫生活化理念融入中小學包括幼兒園,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醫的理念從小就融入孩子們的心里。這對于身心健康和提振民族自信都意義重大。
這一建議與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更生的“分眾化傳播”理念不謀而合。劉更生認為,中醫生活化需避免“一刀切”,應針對不同群體定制指南:“比如為上班族編撰辦公室養生指南,為老年人設計居家調理方案,為家長提供兒童推拿教程——只有貼近具體場景,知識才能轉化為習慣。”
如何讓中醫文化從“陌生符號”變為“生活伴侶”?劉更生提出“三個引領”,即文化引領破認知、知識引領強基礎、服務引領促落地。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齊向華從臨床角度指出,現代疾病多源于“形神失衡”。“《內經》強調‘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但當下社會普遍存在欲望過高與恐懼焦慮兩類心理問題,直接引發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他提出,中醫生活化需重視心理調適,例如通過脈診技術生活化,讓民眾學會感知身體信號。“我們嘗試用酸奶濃度模擬脈象流速,用奶茶中的糯米球訓練手感,幫助非專業人士初步掌握自我健康監測技能。”齊向華認為,這類“輕量化”技術降低了中醫門檻,能讓民眾在生活場景中實踐“治未病”。
“中醫生活化的核心,是讓中國人找回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劉更生強調,它不是復古,而是讓千年智慧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
(大眾新聞記者 李麗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