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分別于2019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
盧林代表:加快建設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 辦康復大學要提速
文/半島特派記者 王麗平 李曉哲 圖/半島特派記者 梁玉鵬
追夢2019,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立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山東省殘聯肢殘人協會副主席盧林做客半島全媒體北京報道中心演播室,接受專訪,就急救康復和康復大學落地進行暢談。
盧林代表
康復大學要加快推進
記者:您往年一直在關注醫療方面的問題,今年您關注哪些話題?
盧林代表:作為一線醫生,醫療方面是我主要關注的話題。同時我也是一個殘疾人工作者,關于殘疾人康復這一塊,我也帶來相關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關于殘疾人康復事業的,中國目前有8500多萬殘疾人,持證的殘疾人超3000萬,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國的殘疾人康復事業起步較晚,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才引進了康復醫學的概念。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以及中國殘聯的推動,現在殘疾人康復事業確實往前走了一大步。但是因為我們底子薄,殘疾人康復相關的專業人才比較匱乏。從目前國際通行的慣例來看,每10萬人就需要30位康復醫師或者康復醫療師,但我國目前僅達到每10萬人有不到一位康復醫師,這是一個巨大的康復人才的缺口,這必將影響整個殘疾人康復事業的推進。
據我調研,中國殘聯從2016年就開始推動中國康復大學的建設。經過幾年的準備,雖然有序推進,但進程偏慢。為此,我建議中國殘聯、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三者建立中國康復大學籌備建設小組,來積極推動康復大學的建設。
我還建議康復大學要冠以“中國”字樣,因為康復理念在我國比較滯后。我是神經內科醫生,舉個例子,就腦卒中的病人在急性期治療之后,康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經過系統的康復,他們會重獲正常生活,甚至走上工作崗位,給病人帶來非常大的改觀。
其實在農村,因病致困、因病返困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其中一部分是因為生病之后,病人不能走上工作崗位,經濟來源就沒有了。所以說中國康復大學的建設特別重要,一定要列出路線圖,要加快推進。
院前急救至關重要
盧林代表:第二個建議是跟我的專業有關系的,作為神經內科醫生,我一直很關注腦卒中的急救搶救,通俗來講缺血腦卒中就叫腦梗塞。按照國際通行的指南慣例,我們主張四個半小時之內溶栓,這樣能夠讓人體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如果過了四個半小時,恢復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所以腦卒中的急救搶救非常重要,而時間尤為重要。
我國在衛建委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這是我們國家唯一的就一個疾病成立的防治工程委員會,而腦卒中的死亡率在我國是第一位的,它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所以對人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
國家腦防委也在積極推動這個工作,在各地建立起很多卒中中心。但是目前根據腦防委的調查報告,我們腦卒中中心建設的標準還不統一,有的地方建設得好一些,有的地方建設標準還不夠,由此導致了腦卒中在急救搶救時得不到及時治療。我們國家目前腦梗塞的溶栓力僅僅是2%~3%,這個比例還是很低的,所以我建議要加快推進醫院的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建設,建議有條件的醫院,成立多學科融合,包括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科、影像和化驗科,成立一個多學科融合的腦血管病診療中心,讓病人能進入一個快速的綠色通道,從而得到及時救治。
而這個綠色通道,不單單是醫院本身,還要把它延伸到院前。病人打了120之后,醫生能夠及時識別、了解病人的情況,然后與醫院急診科處理中心聯系,讓醫院能夠很快地得到相應信息,從而讓病人到達醫院之后更加快速地啟動綠色通道。就目前來看,我們很多時候是耽誤在院前,當病人表現了一些癥狀,卻沒有及時就醫,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不了解腦卒中。所以我們中國卒中學會專門出臺了卒中120指南。1是指的面部,面部看有沒有口角歪斜,眼睛有沒有轉不動;2是指的兩只胳膊,看平抬的時候力量怎么樣;0是指的聆聽,聽他講話,口齒有沒有不清晰,有沒有跟以前不一樣,如果這三個方面出現一個,我們要高度懷疑是腦卒中,這時候家屬應盡快撥打120,送到醫院進行搶救。這樣能夠最大可能地減少院前耽誤,啟動腦卒中急救,從而減少致殘率、死亡率。
記者:您剛才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院前急救判斷的科普,院前急救對于腦卒中時間的爭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這一塊往往是出現問題非常多的,不管是急救醫生,還是家屬,對全社會這種醫學素養的培育,您覺得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
盧林代表:我去年就這方面還專門提過一個建議,目前我們國家公民對急癥的意識還不強,院前急救措施還不得力。所以要加強全民院前急救知識培訓,就相關疾病進行全民普及。首先在公共場所,包括火車站、商場,可以對相應的人員進行基本培訓,針對心臟驟停的病人設置自動除顫儀,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夠使用,一旦有病人心臟驟停的話,立馬就能夠啟動急救。
康復能讓人重獲新生
記者:針對如何跟老百姓講解,讓他們更易于去接受這些院前知識,這一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盧林代表:還是要開展全民相關知識的培訓。首先是培訓消防、民警以及機場、車站、碼頭、火車站等人群密集區的相關工作人員,先教會他們,然后再帶動全民的知識培訓。目前這個培訓,主要是在紅十字會領導下,這種工作目前力度還是偏弱的,還是要讓更多的人群去了解這個知識。
記者:康復意識可能需要更多普及,您在這方面有哪些建議?
盧林代表:康復醫學在我們國家起步比較晚。在西方,這個體系比我們相對完備,康復的概念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伸胳膊伸腿,沒有那么簡單,也不是簡單的中醫康復。我們國家主張中西醫結合的康復理念,而西醫的康復,更多注重功能鍛煉。
什么是康復?就是通過康復把病人丟失的功能再重新恢復。比如腦卒中之后,一側肢體偏癱了,它的功能受影響,通過康復,能夠讓它的功能盡快得到恢復,從而走向社會,甚至走向工作崗位,這樣就能夠減少致殘率,并且能夠讓病人恢復生活、恢復自信。
康復觀念的單薄不單單是我們老百姓,就連我們醫務人員,這方面的概念也不是很強,比如跟功能障礙,沒大有關系的一些科室,這個理念就相對要弱一些,包括在基層,很多人相信藥、相信手術,而對術后的恢復,比如膝關節手術之后,它的功能的恢復,什么時候開始站、什么時候開始活動、活動量多大,這里邊都是一整套的科學體系,而不是單純地說回家你自己活動去。所以說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必須包括康復醫學。
第二點,實際上,康復不單單是殘疾人的康復,我們有一個理念叫除了感冒之外,其實很多疾病都需要康復,包括我們心臟康復、肺部康復、語言的康復、吞咽功能障礙康復都屬于康復概念。
第三點,康復實際上會帶動一系列相關的產業,包括康復機器人、康復AR技術、康復的互聯網等等,這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