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得天獨厚,有山、有海、有帆,山海相依、與城為伴,山、海、城完美融合,這便是青島!70年輝煌歷程,70年滄桑巨變。在這70年里,青島這座城市在不同的時間,呈現著不同的風貌,美麗青島...
贊!嶗山剪紙傳承人創作總長19.49米巨幅作品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文/圖 半島記者 陳緒衛
“這是60年代,你看這是豐收的瓜果,這是當年的赤腳醫生給農民看病……”近日,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會場社區居民、嶗山剪紙第四代傳承人蘇霞和她的朋友王明倫,帶著他們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創作的巨幅剪紙作品《砥礪前行七十載,日新月異大嶗山》來到東泰小學。隨著蘇霞和王明倫將作品在操場上緩緩鋪開,細致精巧的刀工、栩栩如生的形象躍然紙上,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參觀。
蘇霞、王明倫向學生們講述作品內容
19米長卷展現秀美嶗山
談及創作緣由,蘇霞告訴記者,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特殊的一年,作為一名嶗山剪紙傳承人,希望通過用自己的家傳技藝創作一幅歌頌祖國、贊美時代的作品,來記錄和紀念我國70年來取得的驕人成就,為祖國70周年華誕慶生。據悉,此幅剪紙作品高為70厘米,總長度為19.49米。王明倫介紹說,這么長的作品,在他們藝術創作生涯中是第一次嘗試,如何將新中國70年的風雨歷程濃縮于有限的畫面中,幾經討論,最終決定將剪紙內容鎖定在嶗山,通過身邊的變化來體現整個國家的變化?!皬?949年到2019年,我們根據各個不同年代,設計出7個不同的板塊,每個板塊都包含了那個年代嶗山發生的重要事件或取得的巨大成就。再加上前后引首和拖尾,作品共由9大板塊組成?!蓖趺鱾愓f。
主題確定之后,即開始了艱辛的創作。剛一開始他們便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前期工作主要是文案設計。作為六零后,我們對于五、六十年代的嶗山缺少記憶?!蓖趺鱾惤榻B道,為了尋找靈感,他們閱讀了大量書籍,又收集了大批圖像素材和資料,期間還不斷向七八十歲的老人進行請教,了解當時的一些重大事件,通過親歷者的講述增加他們感性認識,加深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嶗山的了解。
蘇霞、王明倫用自己的技藝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文案完成后,進入畫稿繪制階段。王明倫告訴記者,畫面設計時遇到的最大困難仍然是五、六十年代這兩個板塊。“因為年代久遠,可供參考的圖案資料十分有限。后來我們到一些極具嶗山特色的村落拍攝老街舊房,去村史館、博物館參觀各種實物,回來根據采風所得進行繪制,最終突破了瓶頸,使得設計工作順利進行。”他說,為做到層次分明,各板塊之間他們用嶗山著名的風景點進行分隔,既格調統一又獨立成篇。“4月初開始繪制畫稿,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到了5月下旬就全部完成,6月1日正式開剪。”
歷時一年多為祖國母親獻禮
與所有藝術門類一樣,剪紙創作過程中也是需要靈感的。為避免干擾,蘇霞和王明倫二人放棄了其他工作,全身心撲在這幅作品上。兩個人的創作不同于一人,有時為了某一畫面的處理方式,兩人各執一詞,往往爭論的面紅耳赤。蘇霞告訴記者,剪紙作品每個時間節點都是用“嶗山十二景”來串聯的,光這部分之前就準備了四五種方案。“當初王老師想用團花和花籃作為各個板塊連接,我就跟王老師說,咱們可不可以把咱們的嶗山的著名風景穿插進去,咱們就不用團花又是花籃的。一開始王老師不同意,就想了另外兩三種方案,通過比較,我還是想用“嶗山十二景”,因為前幾年我一直想創作,但一直沒有機會,所以我就一遍一遍的說服他,最終王老師同意采用“嶗山十二景”作為七個板塊之間的鏈接?!碧K霞說,不僅怎么連接有講究,就連最終選用哪些景色代表哪個年代也都是有講究的?!熬捅热缯f第五十年代,我們翻身解放了,新中國已經打下了根基,我們就用了華樓疊石這個風景來連接五十年代。改革開放我們的靈感來自于《春天的故事》那首歌 ,‘登瀛梨雪’是我們青島市的十大美景之一 ,而且春天梨花開放的時候非常漂亮,所以我們就用了“登瀛梨雪”,也預示著祖國發展的春天來了?!?/p>
據蘇霞介紹,整幅作品采用“陰陽結合”的剪紙方式完成,每個部分都體現著他們兩人身邊的變遷。就拿“走向輝煌”這個版塊來說,畫面中間下方的地鐵十一號線就代表著王哥莊街道居民出行的巨大變化?!耙郧拔覀內ヒ惶耸欣镄枰蟀胩斓臅r間,隨著地鐵十一號的開通運營,現在我們四十分鐘就到了,地鐵確實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而且充分體現我們嶗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蘇霞說。
王明倫說,從作品的構思到最終的完成,前后共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因畫面太大無法移動,必須在固定地點進行剪制,而自己和蘇霞住的地方相距數十公里,其中一人每天來回奔波,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路上。為使作品能夠如期完成,他們每天伏案工作十幾個小時,加班加點屬于家常便飯?!半m然中間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看到作品最終完成,還是有滿滿的成就感。”
■小名片
蘇霞,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嶗山剪紙第四代傳承人。她靠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一項傳承了四代人的手藝,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嶗山王哥莊,走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里;她在政府的扶持和宣傳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讓“嶗山剪紙”這幾個字多次登上央視、走出國門。她辦的剪紙培訓班已經培訓了2000余名剪紙愛好者,年齡段從4歲的孩童到八旬的老人,從中國人到外國友人。在蘇霞40多年的剪紙藝術生涯中,她懷揣著一份熱愛生活、謳歌生活的嶗山情懷,嫻熟運用剪紙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技藝和中華非遺文化形式,講述和記錄著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變遷。她創作了“喜迎奧運水滸一百零八將”“諾貝爾獲獎者莫言肖像”“我的中國夢”“復興號”等作品;她的剪紙作品《冬至餃子》榮登《舌尖上的中國3》;剪紙作品《復興號》在央視《朝聞天下》播出;《中國文藝報》曾整版介紹其剪紙藝術創作成長道路;為迎接上合青島峰會,她廢寢忘食一個半月創作的16米剪紙長卷廣受各界好評,并被《人民日報》刊載,今年她又創作了海軍節主題剪紙,她用家傳技藝為這個時代而歌,將祖國繁榮發展的美好畫卷躍然于紙上,用這一片片紅彩霞映照出基層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王明倫,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嶗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從事剪紙工作多年,曾在蘇霞創作的迎上合青島峰會16米剪紙長卷中擔任藝術顧問。
剪紙作品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