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得天獨厚,有山、有海、有帆,山海相依、與城為伴,山、海、城完美融合,這便是青島!70年輝煌歷程,70年滄桑巨變。在這70年里,青島這座城市在不同的時間,呈現著不同的風貌,美麗青島...
方寸間看變遷丨從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米到搬遷至浮山后小區,嶗山大院奏響棚戶生活變奏曲
文/半島記者 張文艷 圖/吳正中
嶗山大院,是青島市最有名的棚戶區之一。大院存在了多少年?其實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陸續有部分簡易建筑,后來位于隔壁的嶗山煙草公司(百姓俗稱嶗山煙廠)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陸續搭建了一些房屋作為員工宿舍,這就是位于臺東一路上的院落被冠以“嶗山大院”的名字的原因。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溯老青島的生活,棚戶區改造是不能不說的故事。
曾經十分擁擠的嶗山大院。
記憶是吝嗇的,經歷過的人才能擁有。關于嶗山大院的記憶,院外的人沒有,我們注定不是嶗山大院的主角,但我們可以借助青島著名攝影師吳正中先生的鏡頭,站在舞臺之下,看大院的開啟與謝幕,感受老居民的喜怒哀樂……
大院生活變奏曲
天剛蒙蒙亮,整個城市尚處于安靜之中。早有睡眼惺忪的大院居民,跌跌撞撞地往公共廁所里跑去。因為院里只有一個公共廁所(后來增加為3個),為了不至于排隊,干脆起早去“方便”?;貋砜磿r間還早,趕緊睡個回籠覺。窗外天色發白,光線越發明亮起來,大院里漸漸有了慢節奏的曲調,開關門聲,咳嗽聲,說話聲。公共廁所處,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早啊”這是對新加入鄰居的親切問候。
不一會兒,公共放水時間到了,水龍池子處,大桶小桶、塑料的、鐵皮的,排好整齊隊形,等候接水。張家長李家短的話題也在這里發酵。
1997年,嶗山大院里跳繩玩耍的孩子們。
上午,短暫的忙亂過后。暖陽下,窄窄的胡同里,幾個孩童笑聲朗朗,“21、22、23……”一個短發女孩伸著手指,正在為兩名跳繩的孩子數數,顯然他們正在比賽,兩個男孩背靠墻饒有興趣地旁觀。這是青島攝影家吳正中1997年拍攝的畫面。數數的女孩叫劉津華,現在家住浮山后二小區,早已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
中午時分,炊煙裊裊?!拔医裉熘形绨溩?給你端過一碗來,你們嘗嘗”,鄰居大娘捧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幾步就走進了隔壁的院落,和諧融洽的氣氛在大院中升騰。在居住于高樓大廈中的我們看來,這一畫面越發顯得溫馨、可貴。
傍晚時分,下班后,專程到延安路蔬菜副食品商店買菜回來。鍋碗瓢盆的交響樂演奏結束后,端著碗在門口胡同的方凳上享用晚餐,不一會兒,鄰居也端著碗出來了?!敖裉斐允裁?”“伙食不錯嘛!”“過來一起喝兩口?”偶爾不想做飯了,便帶著老小“下館子”去。也并非什么珍饈美味、星級飯店,附近的羊肉館就不錯,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羊肉湯,吃上一個脆酥酥的烤火燒,真熨帖!
這些片斷,并非想象,是大院居民回憶當年的幕幕場景。在他們的回憶里,在保存下來的大院胡同里,一磚一瓦,一塵一土,都在講述著大院居民的平凡生活。
嶗山大院內鄰里之間常常用這種方式聊天。
鏡頭定格溫馨畫面
青島著名的攝影師吳正中,從1996年底,開始拍嶗山大院,直到2001年大院徹底搬遷完。“1997年至1998年期間,大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幾乎天天去,有時侯一待就是一整天,去過多少次,我也記不清了。青島的嶗山是一座名山,在全國頗有名氣,而嶗山大院是青島的棚戶區,這兩者的矛盾關系,恰恰增加了人們對嶗山大院的好奇感”,吳正中說嶗山大院雖有“嶗山”之名,卻無嶗山之美。用石塊、土坯搭起的房子密密麻麻低矮而擁擠。大院當時有居民412戶,1162人,老居民們多是青島解放前從山東農村來青島混窮(既干雜活出苦力)的,后來在青島扎根、繁衍生息。大院里的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很多人家一間房臥室廚房兩用,有的還搭吊鋪,孩子在上面,大人在下面;有的三代人同住。盡管他們在物質生活上十分簡單,然而,他們卻有一個溫馨富足的精神家園。“2001年初,大院中的居民已全部遷入工程優良率達98%的浮山后居民小區”。
1998年,嶗山大院的居民開始陸續搬遷。
如今,喧囂已盡。不過,深埋在心底里的鄰里情卻未曾消失。半島記者走訪浮山后小區了解到,搬遷后的鄰居還會經常走動,一起喝茶、跳舞、聊天,過去那些艱苦卻充實的經歷他們會不時重溫,濾掉苦澀,只留濃濃的溫情。
- 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平安產險青島分公司金融知識“游”浮山
- 浮山全民健身中心完成竣工備案,計劃月底投用
- 豐彩綻放 奏響未來 ——恒豐銀行青島分行21周年行慶貴賓客戶交響音樂會圓滿舉行
- 彩虹跑道亮相,籃筐自帶計分牌……浮山全民健身中心進入收尾階段,預計6月30日試運營
- 戰火再燃,奏響青春最強音!“青鋒·山東說唱聯賽”第二輪海選24日熱力開啟
- 盤活低效能土地、支持產業升級改造,市北區浮山新區片區控規調整
- 中拉合作奏響全球南方共同發展新樂章
- 市北區:浮山桃花塢黑天鵝家族“上新” 兩枚黑天鵝蛋相繼破殼,自然孵化萌化市民心
- 400株青海云杉落戶浮山森林公園,要充當“防蟲墻”
- “紅心向黨 諸社爭輝”——諸城社會組織奏響敬老愛老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