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批示的“弘揚沂蒙精神”要求,大眾報業集團擬利用自身優勢,聯合臨沂市委市政府,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籌辦“2019青島沂蒙周”活動。活動...
生態宜居!搶抓臨沂國際生態城建設機遇 河東區打造城市發展新形態
河東區境內的臨沂國際機場。
河東區境內的臨沂科教創新城大學項目
文/半島記者 劉丹陽 圖/河東區委宣傳部提供
向西,是沂蒙母親河——沂河;向東,是蜿蜒流淌的沭河。生態宜居,是位于沂河、沭河兩河之間的河東區的最大優勢。如何將這個優勢轉換為高質量發展優勢?2018年4月,臨沂市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動員大會正式提出“在沂河沭河之間謀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國際生態新城”,加快了由沂河“一河為軸”邁向沂河、沭河“兩河時代”的城市東進步伐。
立足這一戰略定位,搶抓高質量發展新機遇,河東區的決策者提出了打造現代化生態宜居中心區的戰略目標,并把它作為尋機遇、鑄優勢、突破發展的基調,踏上全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跳板,加速起跳,蓄勢騰飛,以嶄新的姿態崛起在沂沭河之間。
招才引智,優化營商環境
走進河東區九曲街道佳畫文創產業園,不大的院子,收拾得像個花園,一幅幅美麗的裝飾畫令人贊嘆。總經理李連曉告訴記者,佳畫文創已發展成為一家以原創類文創產品為核心,以線上銷售為渠道,以互聯網、大數據為驅動的家居互聯網企業,擁有自主品牌30余個,自主版權作品萬余幅。過去的五年里,公司銷售業績年均增長50%以上,創造了天貓行業排名五連冠的戰績。
佳畫文創是河東營商環境改善的受益者,它的加速起跳也是河東區高質量發展的縮影。2019年是臨沂國際生態城建設開局之年,河東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力實施“改革推進年”“工作落實年”雙年行動,打造優化環境、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科技教育、文化旅游、醫養健康、總部物流、園區平臺八個新高地的“1358”工作舉措,闊步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代”。前三季度,全區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4.5%。
搶眼表現的背后,是河東區在新舊動能轉換、雙招雙引以及改革創新強力驅動之下的發展之旅。河東區扭住了新舊動能轉換“牛鼻子”,對接省“十強”、市“十優”產業,調整“343”產業體系,確定實施區級重點項目100個,啟動實施五金產業轉型升級三年攻堅行動,設立5000萬元基金,全力推進5000畝的現代五金產業園建設,再造產業發展新引擎。
2019年,河東區實施了“雙招雙引”百日會戰,成功舉辦浙江山東商會沂蒙行河東區招商推介會,10個產業專班強力推動,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臨沂研究院簽約,引進全國500強康美藥業、行業龍頭企業微醫集團,投資110億元的山東國惠魯南總部暨臨沂氫能源產業園區落地,引進“兩院”院士3人,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4個。科技研發投入經費增長72%。革故鼎新,實施“4×4”流程再造系統工程,推進“證照聯辦”服務,試點推行“告知承諾制”“容缺辦理”審批改革,在全省率先實行證照免費郵、材料免費印。
以水定城,致力生態治理修復
從臨沂主城區驅車跨越沂河,不到一刻鐘,便到了位于河東區九曲街道沭埠嶺的臨沂國際機場。騰空而起的飛機掠過跑道上空的剎那間,透過舷窗俯瞰,臨沂科教創新城、中科(臨沂)創新園、金科·臨沂智能制造科技城、奧德裝備制造產業園等盡收眼底,創新之風勁吹,企業春意盎然。
5月份,臨沂市通過的《臨沂國際生態城空間戰略研究》,確立了“引領臨沂全面升級的城市新中心”總體定位,明確了“兩軸三帶、三廊六支、圈層拓展、組團發展”的空間布局。河東區作為臨沂國際生態城建設的主平臺,主陣地定位更加凸顯。
“兩軸”,即沿沂河發展軸建設集約高效、疏密有致的城市核心區,沿沭河發展軸建設形態有機、城綠交融的城市新中心;“三帶”,即北部沿北疏港路打造休閑旅游發展帶、中部沿北京東路打造中部創新服務發展帶、南部沿沂河路打造先進制造業發展帶;“三廊”,即沂河、沭河、湯河三大濱河生態廊道;“六支”,即李公河、蒼源河、湯河支流、汀水河、韓信河、雞龍河六條濱水生態廊道,全力營造藍綠融城的生態格局。
生態新城建設,最核心、最本質的就是生態。臨沂市按照以水定城、全面整治修復的思路,把水生態治理及修復作為“頭號工程”,全面推進片區水系治理和修復,加快打造沂河、沭河、湯河三廊帶動的生態格局。為此,河東區先后投資了7億元開展湯河河道綜合整治和濕地生態修復,完成綠化面積12.8萬平方米,修復植被150公頃,疏浚河道26.2公里,地表水質全部達到Ⅲ類以上,新增生物物種400余種。實施李公河西支黑臭水體治理工程,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河東大地徐徐展開。
組團發展,打造城市新形態
在城市建設與發展方面,河東區按照臨沂市提出的“組團式”城市架構思路,認真落實臨沂國際生態城9大城鎮建設組團中的河東綜合服務組團、臨空經濟區組團、湯頭旅游服務組團等建設任務,打造多功能一體化的城市新形態,相繼啟動九曲、鳳凰嶺、相公、湯頭四大片區開發工程,新城發展逐漸成勢成型。目前,河東區已啟動43個項目拆遷,累計完成拆遷面積337萬平方米。其中,九曲片區以打造人居環境品質示范標桿為引領,大力實施棚改舊改惠民工程,加快老城區拆遷改造步伐;鳳凰嶺片區將建設高端制造集聚區,規劃設計了13平方公里的鳳凰嶺產城融合示范區;湯頭片區著力打造以溫泉為特色的大健康產業,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推進實施總投資5.8億元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相公片區則以打造綜合型國際化的科創組團為引領,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突出臨沂特色,啟動實施8.9平方公里的科教創新城的開發建設,臨沂農業職業學院、臨沂理工職業學院等相繼開工落地,將于2020年投入使用。
齊抓共管,多領域促鄉村振興
河東區全力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扎實推進鄉村振興100個重點項目,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構建起覆蓋全區的區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成功舉辦、承辦山東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旅活動啟動儀式等大型活動。龍園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315公里農村公路變成美麗風景線,獲評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先進集體稱號,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區通過驗收。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增進群眾福祉。聚焦教育、衛生健康等“八個領域”重點實施55件民生實事,民生支出占比78%。農村飲水安全兩年集中攻堅行動加快實施,“一縱七橫三環網三中心”供水管網體系整體規劃完成。河東區第一人民醫院即將開工建設,臨沂市中心醫院(河東院區)正辦理手續,基層醫養結合實現全域覆蓋,省級健康促進示范區通過驗收。
強根固魂,黨建鑄就“紅色引擎”。舉辦3期主題教育科級干部讀書班和1期基層黨支部書記輪訓班,培訓913名科級干部、929名支部書記。黨員干部沖在拆遷征收一線、拼上豁上,不斷刷新拆遷的“河東速度”。組建“干部下基層”服務隊,抽調822名機關干部,到9個鎮街、開發區,405個自然村開展工作。選派90名機關干部到村任職第一書記。實施經濟薄弱村和軟弱渙散村“雙60”提升工程,18個后進村銷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