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批示的“弘揚沂蒙精神”要求,大眾報業集團擬利用自身優勢,聯合臨沂市委市政府,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籌辦“2019青島沂蒙周”活動。活動...
沭水河畔崛起花園衛星城 臨沭打造臨沂東部產業新高地
臨沭縣臨沭街道山里村一角。
臨沭縣城鳥瞰圖。
半島記者 劉紅 通訊員 王芳 陳曉婷 圖/臨沭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臨沭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的魯蘇兩省交界處,因瀕臨沭河而得名。“河輸漓江半山秀,江遜沭河七分幽。無邊煙柳水天碧,春在瑯琊沂州東”,這首流傳在沭水河畔最美的詩篇是臨沭人民眼中母親河的真實寫照。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視察時作出了“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的重要指示。臨沭縣牢記習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緊緊圍繞建設和美幸福臨沭的總目標,以建成經濟發達、生態優良、文化繁榮、城鄉一體、社會和諧的臨沂東部產業新高地、花園衛星城為戰略定位,解放思想、銳意創新、真抓實干,全面奏響高質量發展最強音。今年1~9月份,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59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2億元。
工業先行,締造產業集群臨沭
一根小柳條,編出了一座“中國柳編之都”;兩三把鐵鍬、三四個編織袋起家,叫響了“全國優質化肥生產基地縣”的品牌。近年來,臨沭縣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立足傳統資源和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持續加快產業轉型,堅持“工業強縣、創新發展”不動搖,以二產帶一產促三產,培育壯大“4+2+1”七大優勢產業,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
形成了化肥化工、高端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柳編產業等一批優勢產業,培育了金正大、史丹利、常林、金沂蒙、沂蒙老區、金正陽等一批骨干企業,擁有中國名牌1個、中國馳名商標8個、上市公司2家,有3家企業入選全省百年品牌企業重點培育名單,有5個項目納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規劃建設的縣經濟開發區成為全省第一批認定公布的化工園區之一,為承接產業轉移、項目招引、產業配套提供了良好載體。
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激發創造活力,著力打造創新城市。全縣擁有國家級科技研發平臺20家、省級創新平臺45家,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2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縣高創中心通過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
特色農業,打造優質品牌臨沭
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臨沭縣青云鎮周官莊地瓜電商周武賣出了4000多單的好業績。從業六年來,他的網店生意越來越好,每月的交易額由最初的10萬元到如今的300萬元,這一可喜的變化得益于臨沭地瓜的品牌影響力的提升,憑借“薯塊大小適中、薯皮光滑、肉質細膩”的優良品質和香甜軟糯的口感,臨沭地瓜在市場上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歡迎。
這是臨沭縣大力實施“品牌強農”行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臨沭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在選準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做響農業品牌、加強技術創新、激發產業活力上下功夫,以特色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重點打造了“臨沭柳編”“臨沭花生”“臨沭地瓜”“大興藍莓”區域品牌。今年以來,新提升發展優質農產品基地3000畝,累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園區130個,創建市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基地20個、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基地6個;累計認證農產品“三品一標75個,“臨沭柳編”區域品牌價值達18.57億元,品牌發展力全國排名第1位,“春山”“玉劍”2個茶葉品牌評估價值進入全國前100強。積極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和生產型、經營型復合人次。2019年新發展合作社58家,家庭農場220家,全縣累計建立合作社1879家,家庭農場2251家,新發展市級以上合作社和家庭農場39家。
觀古照今,書寫紅色人文臨沭
臨沭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7000多年前臨沭人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千年的歲月沉淀,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境內的東盤遺址、北溝頭遺址,尤其是北辛文化遺跡填補了魯東南地區人類早期活動的空白。大興鎮羽山留有“殛鯀泉”遺址。春秋時期(公元前500年)齊國和魯國國君在境內夾谷山舉行會盟,孔子以一名外交家的身份參與了這次盛事,并使魯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史稱“齊魯會盟”。所有這些,都賦予了臨沭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沭河好風光,莊莊相連多么長……莊稼人勇敢有膽量,拿起刀和槍,擁護八路軍……”一首《沭河的歌聲》唱出了一段驚心動魄的革命史——1942年,山東抗日根據地濱海區軍民與日寇展開了殊死搏斗,留下了軍民團結一家親,魚水情深共抗敵的感人故事。臨沭被稱為山東的“小延安”,留下了新華社山東分社舊址、劉少奇故居等大量鮮活的紅色印記。革命戰爭年代,僅有30萬人的臨沭縣,就有2萬多人參軍,4000多名烈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革命英雄已去,紅色精神永存,1961年恢復建縣以來,全縣有2萬多名青年應征入伍,創造了58年無責任退兵的全國紀錄。
圍繞大力弘揚紅色文化、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當地紅色文物資源,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臨沭縣先后打造提升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朱村紅色文化紀念園、山東濱南紅色文化紀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激勵一代又一代的臨沭兒女們追尋著革命先烈的足跡,爭當紅色精神傳人,用擔當與行動,建設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城鄉一體,構建綠色宜居臨沭
臨沭縣堅持規劃引領,協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聯動開發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增強城市吸引力和承載力,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努力讓農業產業有奔頭、農民職業吸引人、農村家園更美麗。一座生態宜居之城正逐步從藍圖變為現實,崢嶸初步展露,絢爛綻放。
加快城市品質提升,唱好“宜居曲”。全面啟動水城建設,加快推進創業大廈、蒼源河大橋、體育中心二期等項目。積極配合做好嵐羅高速建設,沭河濱河大道全線貫通,構建了對接臨沂、融入臨沂大交通格局。新建和改造提升常林大街、正大街西延、老225省道北段等城區道路151.8公里。冠山220千伏樞紐變電站建成投運,供電能力大幅提升。搞好北城東部片區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拓展發展空間。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唱好“惠民曲”。重點實施“一改六化三配套”全面整治農村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容村貌,梯次推進美麗鄉村創建。抓好示范亮點,投資1400萬元對陳官莊等4個省級示范村進行村居提升工作,集中打造鄭山埠前和店頭措莊兩個“一事一議”片區,鞏固提升青云鎮周官莊、鄭山街道溝北、石門沭河古道和臨沭街道山里4個片區。在上半年臨沂市市級美麗鄉村重點片區暨“一事一議”鄉村連片治理項目現場交流會觀摩評比中成績位居第一名。
加快全域旅游發展,唱好“宜游曲”。臨沭縣堅持以發展全域旅游為核心,依托臨沭自然、生態、文化、鄉村、民俗等各類資源,實現創新開發、融合發展、動能轉換,不斷提升著臨沭旅游的高端化、集約化、品牌化水平,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文化休閑旅游縣”“美麗中國示范縣”等榮譽稱號。目前,全縣已累積創建A級景區9家,其中4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2家、2A級景區5家。蒼源河等6條河流繞城而過,打造“北方水城”。紅石湖公園、常林公園、蒼源河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4座城市公園、12處城市廣場,為市民休閑提供了好去處。全縣森林覆蓋率36.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89平方米,生態環境更加清新靚麗、美麗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