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批示的“弘揚沂蒙精神”要求,大眾報業集團擬利用自身優勢,聯合臨沂市委市政府,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籌辦“2019青島沂蒙周”活動。活動...
郯城用現代理念布局城鄉空間 實現城市建設美麗嬗變
郯城東城新區。
郯城銀杏品種園。
文/半島記者 劉丹陽 圖/郯城縣委宣傳部提供
郯城縣位于山東省最南部,是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總面積1195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街道、開發區、景區),129個農村社區,100萬人,是“中國銀杏之鄉”、“中國杞柳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校園足球特色試點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郯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投資創業的首選地。地處“長三角”和“環渤海”兩大經濟區接合部,京滬高速、205、310國道和膠新鐵路穿境而過,方圓120公里之內的臨沂、徐州、連云港空港和京滬高鐵,讓郯城與神州各地近在咫尺,與世界各國牽手相連。
古韻新風,文化郯城
郯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夏商時期稱炎地,西周稱炎國,春秋為郯國,秦設郯郡,兩漢時改稱東海郡,唐朝元和年間改稱郯城縣。是“春秋三圣”之一郯國國君郯子的故里;以孫臏、龐涓斗智聞名世界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郯城境內的馬陵山;中華徐氏始祖陵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古徐國文化發祥地。漢相于定國、薛宣,儒學大家匡衡、王朗,南朝著名無神論者、天文學家何承天,杰出詩人徐陵、鮑照、何遜等,都曾為華夏文明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郯城獨有的鄉土韻味和地方文化。郯馬五大調、柳琴戲、木版年畫、木旋玩具、掛門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老樹新枝、柳樁嫩芽,注入新的元素后華麗轉身,成為承載地方民俗內涵的文化瑰寶。
千百年來,這方熱土上沉淀下來的厚重文化,傲然并秀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化為經久不息的精神瑰寶,融入郯城人的血液和靈魂,形成了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直到今天依然醇厚而綿長,成為推動郯城開放發展的精神動力。
生態優美,綠色郯城
郯城水系發達,境內沂河、沭河、白馬河三水并流,河汊溝渠縱橫交錯,水庫池塘星羅棋布,堤岸曲折有致,秀水尺度宜人,一直是魚躍鳥飛的樂園。郯城境內的馬陵山屬沂蒙山支脈,縱貫全境南北,山體連綿起伏,層巒疊嶂,怪石嶙峋,層林密布,蘊幽藏麗,集奇、靈、秀之異色為一體,構成百里天然畫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其豐富。
郯城銀杏甲天下。這里有百年以上銀杏大樹3萬多株,銀杏綠化覆蓋面積30萬畝,銀杏種植規模、葉果產量、定植株數位居全國四大銀杏產區之首。一棵3000年的銀杏雄樹,國內唯一,世界罕見,講述著“神樹”擎天的神話,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王光英曾欣然為郯城題寫了“天下銀杏第一縣”的贊語。
國家4A級景區“中華銀杏生態旅游區”,是優美郯城的特色名片;郯城廬江地震斷裂帶,一線之隔“涇渭分明”,讓您穿越時空,實現“一步跨越億年”的神話;萬畝杞柳和板栗,煥發著無限生機,蜚聲中外。而作為“北騎達山岳,南帆指江湖”的南北水陸通衢,郯城自古舟車相通,商賈云集,幾多繁華。
郯城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龍頭,按照“一區兩帶、六大板塊”總體布局,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契機,重點抓好郯國古城、魯地天沐溫泉等文旅項目,啟動馬陵山古戰場、地質公園開發、恒昌內陸物流港建設,銀杏森林公園被評為AAAA級公園。
城鄉一體,宜居郯城
郯城用現代理念布局城鄉空間,以城帶鄉、聯動發展,中心城區呈現嶄新面貌,東城新區開發建設高歌猛進,舊城舊村改造扎實推進,實現了城市建設的美麗嬗變。
東城新區是郯城城市建設中的一個奇跡,昔日的荒僻鄉野悄然實現了華麗轉身,一座集山水之美與人文之潤的現代化新城正在冉冉崛起。
小城鎮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也如火如荼。郯城縣立足于各鄉鎮文化習俗、村貌特點、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確不同區位、不同類型村莊建設重點和時序,分類打造兼具“江南水鄉”和“北國風光”元素的特色鄉村風貌,促進了村莊形態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相得益彰。
按照特色鎮、大型社區、美麗鄉村“三位一體”總體思路,加快鎮村建設步伐,啟動了10個3000人以上的新型大社區建設,高標準打造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片區1個,A級美麗鄉村50個,A級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10%以上。鄉鎮駐地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李莊鎮、馬頭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連年被評為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
經濟發展,活力郯城
近年來,郯城堅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突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全域旅游”四個重點,做好“雙招雙引、民生事業、脫貧攻堅、污染防治、社會治理、深化改革”六篇文章。
糧食生產屢創佳績。郯城縣素有“魯南糧倉”之稱,水稻種植面積40萬畝、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糧食產量常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連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依托優越的農業自然條件,郯城縣按照“接二連三”的工作思路,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現代農業,農業發展實現新跨越。圍繞“工業強縣”和打造“魯南蘇北重要制造業基地”目標,郯城以“中國制造2025”為綱領,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強力推進“一區三園”平臺建設,大力實施“4+3”產業和骨干企業培植計劃。
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全面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搭建高科技電子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園和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注重領軍型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國家“千人計劃”“泰山學者”等高端人才齊聚郯城發展創業。實施人才“靶向”引進,積極對接外國院士專家和高學歷急缺人才,儲備人才資源,為區縣層面的人才引進工作提供了“郯城配方”。
著力構建更具活力、更加高效的體制機制。搭建起服務創業、推進創新的平臺,形成了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強大合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行“投資郯城拿地開工”,實施容缺審批和“1+1”投資項目代辦,審批時限降低50%以上。全力破解要素制約,成立城投、土發、財金三大集團,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和諧有序,幸福郯城
中國夢,是令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心馳神往的字眼。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不僅需要民生情懷,更加需要民生溫度。近年來,郯城縣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開展農村黨組織書記專業化改革,對優秀的農村黨組織書記,參照鄉鎮事業人員管理模式,通過提級管理、提升責任、提高待遇等,逐步建立起權、責、利基本相當的選拔使用、管理考核、激勵保障機制。目前全縣395名村黨組織書記納入首批專業化管理,占比達到54.9%。村干部崗位吸引力、發展經濟積極性、化解矛盾主動性等明顯提高。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普惠化民生,多辦民生實事,多解民生之憂,讓百萬郯城人民真正感受到變化、享受到實惠。切實抓好脫貧攻堅,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念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確保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著力維護社會穩定,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今年以來共破獲涉黑涉惡犯罪案件142起,抓獲涉黑涉惡犯罪嫌疑人306人,成功打掉惡勢力犯罪集團3個,惡勢力犯罪團伙4個,涉惡類共同犯罪25個,查扣涉案資金2110萬元,對黑惡勢力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