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批示的“弘揚沂蒙精神”要求,大眾報業集團擬利用自身優勢,聯合臨沂市委市政府,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籌辦“2019青島沂蒙周”活動。活動...
剪紙、刺繡、掛門箋……沂蒙周上非遺項目亮人眼 市民"二刷"展會大呼"漲知識"
費縣展區展示的精美泥人工藝品。
◎數說沂蒙周
臨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各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潛力巨大。
目前,臨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省級41項、市級210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22人、市級151人。
此次名優特產品展期間,100家企業涵蓋蔬菜、水果、肉類、蛋類、水產、糧油、干貨、雜糧、酒飲、特產等十大產業的400余個單品,都將陸續通過“產自臨沂”小程序上線銷售,預計元旦前將全部上架。
□文/半島記者 王好 劉笑笑 李曉哲
圖/半島記者 何毅
“我已經是第二次過來逛展了!展會亮點太多,很過癮!”2019青島沂蒙周開幕以來,“產自臨沂”名優特產品展以及區縣主題推介日等展覽板塊,引發島城市民逛展熱潮。通過現場臨沂特色農產品展銷、非遺文化展演、優勢項目推介等環節,不僅讓青島市民買到了產地直供的沂蒙山特色好物,更讓沂蒙大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品質優良的產業資源得以充分展示。據悉,青島沂蒙周期間,“產自臨沂”線上服務平臺、線上銷售平臺已經同步開通,市民后續可通過該平臺體驗永不落幕的“產自臨沂”名優特產品展。
非遺展演驚艷郯城主題日
近日島城突然降溫,卻擋不住市民的逛展熱情。25日8:30,“產自臨沂”名優特產品展剛剛開館,已經有大批市民“踩點”前來逛會。在展區中心舞臺上,區縣主題推介演出吸引了不少逛展市民的目光,一首《鹿乳奉親》,節奏平實徐緩,歌詞高雅雋永,讓島城市民感受到了郯城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郯馬五大調”的曲藝魅力。“第一次接觸這種歌曲演繹形式,感覺非常新穎,很有地方特色。”逛展市民辛女士告訴記者,在此次展會上,不僅收獲了臨沂的名優農特產品,還觀賞到了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表演,感到非常“漲知識”。
“郯馬五大調流行于我們郯城、馬頭一帶,流傳于魯南大地所以又稱為魯南五大調。多以敘事的形式謳歌自然風光和人際情誼,也被我們當地的老百姓稱之為‘雅歌細曲’。”郯城主題日負責人鄭義告訴記者,郯城縣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保護項目7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位,省級傳承人2位,數量位列全市第一。此次參加青島沂蒙周活動,郯城縣帶來了六個非遺項目,在主題日郯城時段登臺進行重點展示,除了郯馬五大調,還有郯城剪紙、郯城手工傳統刺繡、掛門箋、木旋玩具、中國結編織技藝,“希望在青島這個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大舞臺上,讓古老的非遺文化得到更多關注的目光,從而帶動非遺文化的弘揚傳承。”
據臨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各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潛力巨大。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省級41項、市級210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22人、市級151人。
沂蒙傳統刺繡收獲大批粉絲
“我已經是第二次來了,每次都有驚喜發現!”在蘭山區展區的沂蒙刺繡展臺前,市民張女士拿著一款結合了沂蒙刺繡和手繪工藝的手拿包,愛不釋手。她告訴記者,自己此次是“二刷”青島沂蒙周展會,“沂蒙刺繡太美了,以前印象里刺繡應該是江南的手藝,沒想到咱們山東的高人更多!”
據展臺負責人李偉介紹,她此次代表蘭山區前來參加青島沂蒙周,“沂蒙刺繡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技藝,產品自成一派,獨具風格。”李偉表示,現場帶來的刺繡旗袍、手拿包等產品,由傳統刺繡針法結合現代審美觀念,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很受青島消費者歡迎。
而在費縣展區費縣手繡展臺,虎頭帽、虎頭枕、虎頭鞋等沂蒙民間傳統“土味”繡品同樣收獲大批粉絲,現場不少逛展市民的駐足選購。展臺負責人、費縣手繡傳承人楊敏告訴記者,如今的費縣手繡,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合,“比如在香荷包掛件上融入藏銀、苗銀、菩提子、蜜蠟、松石、玻璃等現代時尚元素”,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的歡迎。與此同時,他們還依托費縣手繡項目成立了山東金昇文旅集團,打造技術專業性、純手工、原生態、產業化項目,通過民間手工藝的商業化運作,帶動當地村民脫貧,“我們面向居家婦女和未脫貧困難戶,‘不出門,不出院,看著孩子做著飯,一天能掙幾十塊’,真正讓費縣手繡這門手藝成為大家脫貧致富的一項技能”。
“產自臨沂”上線,市民可網購
“買了費縣的核桃、腐竹,蘭陵煎餅、蒙陰罐頭。”隨著2019青島沂蒙周“產自臨沂”名優特產品展進入尾聲,記者25日在現場看到,前來逛展的市民也是抓緊最后時間“掃貨”,不少展品都已經被搶購一空。
“展會結束以后,青島消費者仍然可以買到產地直供的臨沂優質生態農特產品。”據臨沂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擴大“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借此次2019青島沂蒙周之機,“產自臨沂”線上服務平臺、線上銷售平臺,已經同步開通。今后,消費者可通過微信小程序搜索“產自臨沂”,使用該平臺進行線上選購。
據介紹,此次名優特產品展期間,100家企業涵蓋蔬菜、水果、肉類、蛋類、水產、糧油、干貨、雜糧、酒飲、特產等十大產業的400余個單品,都將陸續通過“產自臨沂”小程序上線銷售,“預計元旦前將全部上架”。
來自郯城的高振保推廣自己制作的二胡。
郯城展區工藝師在現場編織草編。
郯城展區各式各樣的工藝品。
來自沂水的演員準備上臺表演節目。
非遺探秘
當傳統剪紙遇上了現代元素
連日來,2019青島沂蒙周讓島城市民近距離感受到大美新臨沂,尤其是各個站臺上的非遺展示,更是讓青島市民深度體驗了臨沂的非遺之美。這里有可一試身手的中國結編織,還有手工刺繡、柳編、二胡制作、剪紙……臨沂各縣區、開發區都拿出了看家絕活亮相,驚艷島城。
在羅莊展區,五彩繽紛的剪紙文創作品吸引了很多市民上前欣賞選購。記者看到,這些剪紙作品不同于傳統的剪紙作品,有的渲染上了絢麗的色彩,有的跟工筆畫巧妙結合,立體而精致。作為非遺項目苗氏剪紙的第五代傳承人,36歲的苗苗對傳統剪紙做了進一步創新,融入了現代元素,她將其稱為染色剪紙。她拿起一件剪紙掛件介紹說,掛件上的花瓶和竹葉等都是事先在白色宣紙上畫好剪好的,調色后十多張紙壓在一起渲染,這樣更容易上色。
除了用染色剪紙做成的掛件、擺件讓逛展者耳目一新外,三幅鑲在畫框內的剪紙與工筆畫結合的藝術作品也讓很多人嘆為觀止。在用藏青色紙張剪出的荷葉、荷花和蓮蓬上,分別停留著用工筆畫上的蜻蜓和蟬,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這些作品看上去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
“我是從小跟著我奶奶學習剪紙的,老一輩主要是做傳統剪紙,我們年輕人更喜歡現代時尚的東西。所以我就結合現代元素,將傳統剪紙進行了創新,沒想到特別受年輕人歡迎。”苗苗還向記者介紹了一幅三維立體剪紙,這幅作品遠遠看上去,就像一幅畫著花瓶的家居裝飾畫,靠近仔細觀察,記者發現它全部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紙剪出來拼接而成。“這幅裝飾畫,完全是我們廢物利用而做成的,這些不同顏色的紙張,都是街頭發的各種宣傳單、舊掛歷紙等,我們根據紙張色彩進行搭配裁剪,進行明和暗、平面與立體的巧妙結合,既環保又不失雅致。”
在苗氏剪紙的展臺上,還擺放著各種剪紙創意擺臺、剪紙與工筆相結合的復古絹絲古扇、剪紙圖案的棉麻布包以及滴膠剪紙創意折疊杯……琳瑯滿目的剪紙創意產品讓很多逛展者愛不釋手。苗苗告訴記者,最受青島市民歡迎的是他們設計的剪紙圖案布包,不僅是年輕人,很多中老年女性也紛紛購買。除了購買各種文創作品外,還有青島市民主動提出要做代理商,準備在網店銷售她的剪紙創意產品。“我們已經互留了聯系方式,等沂蒙周結束后抽時間進一步交流合作。”苗苗對此次來青參加展會取得的成果非常滿意。
6米長柳編中國龍“飛”給展區把門
在臨沭展區前,一條活靈活現的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紛紛拍照。而這條6米長的、橫跨整個展區門口的龍,竟然是非遺傳承人一點點用柳條手工編織而成的。
往展區里面走,一位鶴發虬髯的老人正用靈活的雙手編織一個柳編葫蘆,而這條龍正是出自他之手,是他花費數月時間精心編織而成的。他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代表性傳承人楊進邦。
楊進邦告訴記者,他從事柳編工作數十年,2014年8月退休,退休不退職,還在從事自己熱愛的柳編事業,毎天不間斷地創作柳編藝術品,老伴調侃他說“一天不編就手癢癢”。退休前他也是負責做柳編產品設計,但設計的產品主要偏向于實用性,比如很多人記憶里的暖水瓶,有很多就是他設計的。退休以后,楊進邦開始琢磨柳編技藝的升級,作品也更偏向藝術性。現場還展示了他用柳編編制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圖案作品,半個月才能編制一個,他一共做了三個,有的已經被博物館收藏了。
據了解,楊進邦就出生在臨沭縣。臨沭縣青云鎮柳莊村是臨沭柳編發源地,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這里的柳編產業始終昌盛不衰。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村的柳編箢子、簸箕、柳條箱等,都銷往蘇魯皖廣大地區。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又創作了柳筐、柳籃、花盆套等柳編制品出口國外。楊進邦他們村就緊鄰柳莊村,很想讓村里兄弟爺們發家致富的他,還幫著村里人設計了適應本村生產的柳編小樹葉、小隔板等造型產品。這些產品成本低賣點好,非常適合老年人編織。這樣很快就帶動了楊沙埠村的柳編業重新發展起來,現在村里有60%的人都會編柳,特別是柳編小樹葉、柳編小隔板唯有本村村民會編,凡是有此項出口訂單的公司客戶,都到楊沙埠村安排生產,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拿手絕活,也使楊沙埠村留守老人、家庭婦女、殘疾人有了掙錢的門路。
2013年楊進邦在楊沙埠村祖宅原址上投資100多萬元改擴建了520多平方米的“非遺傳承工作室”。2016年鄭山街道在新埠社區辦公樓二樓也為他設了“楊進邦工作室”,作為臨沂市非物質文化培訓基地和臨沭縣非物質文化傳習所,為當地居民培訓柳編技藝、學習柳編文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傳承場地,為村民發家致富創造優越的學習條件。
這個工作室不光是傳藝的地方,還是柳編記憶的保存地。工作室內搜集整理了他四十多年來從事柳編設計創作的草稿圖樣三十多冊,收存外商交易信函、簽約訂單、樣品圖紙等幾千幅,珍藏幾十年來參加廣州交易會、國內外展銷會、博覽會、業務聯系信件文稿幾千份。收存柳條種植、柳條加工、編織等各種工具幾十套件,包括鋤鐮錐剪、刮子蔑刀、踏板擰捶、脫皮機、劈柳機、打旋機等。收存了十大系列六千多種柳編實物。這里還有記錄編法的視頻資料,從傳統的平編、勒編、扭編、砌編到現代的米字編、U字編、N形編,柳編生產加工、染色噴涂、涼曬包裝、創作展演等視頻500多G,記錄柳編文稿資料幾十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