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今年是青島市連續開展“三民”活動的第十一年。“三民”活動開展以來,始終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圍繞“述、聽、評”三大環節...
青島市科技局:立足生態營造發起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 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創新創業高地 ?
2019年,市科技局牢牢抓住創新創業生態營造這個關鍵,發起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深入推進科技管理改革、高新技術產業培育、重大平臺建設、科技服務水平提升等重點工作,科技對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突出流程再造,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加強創新統籌謀劃。強化頂層設計,編制實施《青島市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作戰方案(2019-2022年)》,全力打好人才支撐、資本助力、高新技術產業培育、高端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服務提升5場攻堅戰,強力突破19項重點任務,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改革項目形成和組織實施機制,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局區(市)會商專項。改革項目評價機制,將成果轉化、產業落地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基金、咨詢、企業界專業人員參與項目評審。推進科技管理改革試點,對海洋生物醫藥、高速列車、智慧生活、軍民融合等4個創新創業共同體牽頭單位,下放項目立項權和資金分配權。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壓縮辦理時限,對辦理免稅的技術開發和轉讓合同由30個工作日縮短為當天辦結,對其他技術開發、轉讓、咨詢及服務合同由30個工作日縮短為7個,辦理時限全國最短。推動區、市(功能區)設立技術合同登記機構,下放審核權給基層。外國人工作許可辦理時限由25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
突出市場導向,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加強科技型企業培育。啟動高企上市培育計劃,成立高企上市服務聯盟,2019年全市新增上市高企4家,總數24家,其中海爾生物醫療公司登陸科創板。全面落實稅收減免優惠等政策,3900余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0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0%和72%,659家高企享受所得稅減免21億元。推動科技項目落地。引進中國三大藥物所中的兩家——軍事醫學研究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其中,軍事醫學研究院5個項目落地,疫苗佐劑項目達產后將帶動產業經濟效益過百億。依托百洋醫藥集團建設醫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生物診斷試劑、人工心臟等一批項目落地產業化。增強產業人才支撐。聚焦產業引進高端人才,2名外國專家成功入選國家重點人才項目,入選總數達11人,居全省首位。青島大學引進的國際研究金屬離子摻雜高分子領域的著名專家勞倫斯·巴菲奧教授榮獲中國2019年政府友誼獎。突出科技成果產業化導向,47人新入選創業創新領軍人才計劃,累計支持五批共256人。青島第八次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突出高端引領,加快重大平臺建設
加快全國首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城正式啟用。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加快建設。“透明海洋”“深藍漁業”等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并啟動實施。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加快建設,集聚中科院13家涉海研究機構,打造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人才高地和海洋新興產業培育基地,2020年將投入運行。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的軌道交通車輛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高速磁浮實驗中心、高速磁浮試制中心3個重點項目完工,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山東省、中科院、青島市三方簽約共建山東能源研究院,打造國家級能源創新平臺。
突出平臺思維,提升科技服務水平
強化科技金融支撐。設立科創母基金,總規模500億元,重點支持成果轉化及高端科技產業化項目培育。改革深化科技金融投(保)貸聯動業務,取消機構準入限制,向所有駐青銀行、投資、擔保機構開放業務。1-9月,支持企業29家,發放貸款1.28億元,同比增長83%。推進孵化器提質增效。今年引進啟迪、中國科技開發院、華夏基石、春光里、創業黑馬等優秀孵化機構,大力支持檸檬豆等本土孵化器,爭取三年內打造十家標桿孵化器。舉辦“千帆匯”第六屆創新創業大賽,革新大賽形式,首次設立深圳賽區,促進更多優質項目(企業)資源在青落地。大賽共促成投資意向37項,其中來自深圳賽區的6家企業與我市簽署“落戶意向協議書”。優化技術轉移服務。開展產學研對接專項行動,今年已組織活動203場,發布成果近2500項,達成意向合同500余個。加快建設全國唯一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布局“一總多分”的海洋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深化國際科技合作。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9家,居計劃單列市之首,占全省43%,駐青共建國合機構29個,海外研發機構32個,面向全球配置創新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