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山東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濰州”、“濰縣”,又名“鳶都”,位于山東半島的中部,與青島、日照、淄博、煙臺、臨沂等地相鄰。濰坊市是世界風箏都,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
濰坊濱海:鹽堿地上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濱海紅”果樹長勢喜人
大眾網濰坊·海報新聞12月16日訊 (記者 劉建永 通訊員 王衛東 韓昀)“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這是濰坊濱海當地居民對鹽堿灘曾經的印象。如今鹽堿白變成了生態綠,初步實現了“春花夏蔭秋色冬綠”的生態目標。“環境更美了,發展更好了,腰包也更鼓了。”濰坊濱海區北辛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紹賢總結道。濰坊濱海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精準發力,持續抓牢抓實產業扶貧,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化農村“三產融合”,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助力鄉村振興。
白浪河生態示范帶駁岸
特色農業“種”出好日子
年近70歲的袁景海,一點兒也不服老,把盈利良好的企業交給兒女打理,自己回到村里,和鄉親們擼起袖子,種起了蘋果。“他們說在鹽堿地上種蘋果很難,雖說種果樹我是個門外漢,但既然種了就得種好。”袁景海說。
為讓果園走向高端,他專門到煙臺請技術員來指導種植。目前,果園搞起了企業化管理,果樹包靠到個人,未來還將給每棵果樹掛牌,將信息錄入電腦,進行信息化管理。據介紹,果園規劃面積618畝,560畝種植蘋果,50畝種植葡萄,今年果樹已經掛了果。
鹽堿地甜葡萄喜獲豐收
袁景海說,盛果期能產200萬公斤,按照市場收購價,扣去成本,每斤收入兩三塊錢,平均每年純收入能達到1000萬元。果園全年安置勞力40多名,繁忙期能安置勞力200多名。
在果園產生效益以后,除了按時繳納承包費以外,袁景海會拿出部分收益給村里,幫扶弱勢群體、困難戶。濰坊濱海區周疃四村黨支部書記袁春全說:“袁景海不但幫助村民流轉了土地,還出資建了一個紙箱廠,帶領村民一起富起來。”
袁景海給自家蘋果起了個好聽又響亮的名字——“濱海紅”。“讓大家伙吃著紅蘋果,過上好日子。”
周疃四村有蘋果,北辛莊村有奶莓。“奶莓今年春節就全部成熟了,到時候會開放采摘。”北辛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紹賢說。最近,該村又新引進了突尼斯軟籽石榴,豐富了采摘園水果的種類。王紹賢介紹,他們將擴大大棚規模,創建集旅游、采摘、教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旅游示范園,讓村民更有獲得感。
近年來,濰坊濱海區積極探索鹽堿地特色農業,重點發展規模種植、農業觀光、生態休閑旅游等現代優勢產業項目,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約2.6萬畝,村莊耕地流轉率36%,打造田園綜合體,建立高端果蔬基地,推動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大力發展農家樂等生態農業,催生農村產業振興新業態。
美麗社區宜居家園
鹽堿地里建起智慧農牧產業園
10月19日,中國鹽堿地產業創新發展第二屆高峰論壇在濰坊濱海舉行。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劉作凱在發表致辭時表示,“利用好鹽堿地,我們將建成更多的美麗鄉村;利用好鹽堿地,我們將實現草飼畜牧業的飛躍發展;利用好鹽堿地,我們將收獲一個全新的鹽堿地產品品類。”
作為論壇承辦單位的勝偉集團對鹽堿地一直“愛得深沉”,該企業在復育后的鹽堿地上種牧草、建農牧園。今年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堿地奶綿羊”,繁殖率高,雙羔率和三羔率超過90%。勝偉人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對養殖與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廢水等進行再利用,把轉化成的生物有機肥用于涵養復育鹽堿地,實現產業生態循環。
在本次論壇上,勝偉集團發布了“鹽堿地智慧農牧產業園”模式。該模式以農業工業化、產業園區化、跨界融合化、產業智慧化、品牌高端化為建設理念,推進農林牧復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產融合,形成生態循環的中國特色鹽堿地農業全產業鏈,開創鹽堿地產業新業態,培育新動能。
目前,勝偉在農牧業方面碩果盈枝:千畝優質紫花苜蓿已穩定產出;堿地奶綿羊已受孕、產奶;堿地功能農產品已上市,其中堿地特色瓜果、堿地有機蔬菜、堿悅全麥面粉、堿地羊肉等產品深受市場青睞,供不應求。
濰坊濱海深耕“鹽堿地+”,不僅生產出了產品,也生產出了模式和標準。
春夏時節,央子街道的玫瑰種植基地里總是鮮花遍地。2015年,在當地院校專家的技術支持下,山東元舜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普通玫瑰二次改良,培育出了耐鹽堿度高的玫瑰新品種——芳青玫瑰,從此鹽堿地上花香四溢。“傳統玫瑰一年只開一次花,而芳青玫瑰花期長,三季開花,花朵較大,具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山東元舜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秉鍵說。
目前,濰坊濱海區玫瑰種植面積2000多畝。為使產品深加工形成規模,該公司采取與農戶合作的種植模式,將玫瑰種植技術無償傳授給農民,幫助農民致富。“目前正在制定中國鹽堿玫瑰產業行業標準,組建國內首個鹽堿玫瑰產業聯盟、首家鹽堿玫瑰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對玫瑰衍生產品進行更科學、精細化的研發,真正將小玫瑰做成大產業。”李秉鍵說。
家美村凈打造美麗生態家園
12月4日,筆者來到大家洼街道李呈村村民朱玉娥的家中,庭院內清潔干凈,花卉植物錯落有致。“村里更干凈了,家里收拾得也勤了,平常養養花草,家漂亮了,人心情也好了。”朱玉娥笑著說。自今年6月濰坊濱海區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工作以來,像朱玉娥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多,推窗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的農村新貌處處可見。
小家美,村莊凈,處處是風景。
3年前,濰坊濱海區渤海路以東9公里的海岸線,還是一片鹽堿灘,如今卻“披”上了一條寬300米的檉柳林帶。這些檉柳是山東檉霖生態科技公司聯合山東省林科院,經過多年選種、試驗,培育出的新樹種——“魯檉一號”。
“新品種具有高抗鹽性、高度耐寒耐旱性、生長速度快、綠化用途廣、改善土壤的特性,非常適合我們區的土質條件。”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青云說。“魯檉一號”總種植面積3000畝,對改善生態環境、防風固沙起到了重要作用。
檉柳林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濰坊濱海區與中科院新疆所、山東省林科院合作,在檉柳林試種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的肉蓯蓉并取得成功。“今年肉蓯蓉畝產達到300公斤,預計明年畝產將突破500公斤,每畝經濟效益可以突破1萬元。”崔青云說。
綠色是發展的底色,綠水青山是濱海的最大財富。借鑒成都天府新區“公園城市”理念,濰坊濱海區按照生態用地與建設用地6:4比例,編制全域生態建設規劃,構建大綠化、大水面、大公園生態格局。規劃建設“六縱十橫”生態隔離廊道,實現生態間隔、組團發展。
近年來,濰坊濱海區扎實開展“三年大綠化”行動,統籌推進2000多萬平方米的沿海生態走廊建設,開展4.1萬畝裸露土地綠化硬化,今年新增綠化面積2萬畝。堅持“理念+技術+科技”聯合創新,積極推動耐鹽堿苗木良種大規模、產業化種植,成功培育了魯臺鹽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新品種,種植苗木成活率達到98%以上,讓綠色成為濰坊濱海的本色。
- 濰坊奎文:優質文化資源精準“滴灌” 群眾家門口建起“全齡文化樂園”
- 泰康人壽濰坊中支積極參與“7.8保險公眾宣傳日”綠色健步走活動
- 濰坊諸城:全流程發力 推動矛盾糾紛實質化解
- 車車保險銷售濰坊營業部被罰5萬元,因利用業務便利為其他機構牟取不正當利益
- “相約四季·走進鄉村”波尼亞鄉村振興館正式啟動
- 濰坊農商銀行濱海支行營業部黨支部: 黨建紅與金融藍的“雙向奔赴”
- 鹽堿地裝上“云大腦”, 山東移動濰坊分公司5G+AI算法孕育“智慧麥浪”
- 半島聚焦丨沙漠里也能養螃蟹?蟹農收入翻番,還意外改良了鹽堿地?咋做到的?
- 打造濱海旅游消費熱點城市!青島下半年將舉辦超1000場濱海旅游主題消費活動
- 黃三角重度鹽堿地上,油菜測產每畝超過18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