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山東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即將召開,“重點工作攻堅年”如何干,省政府工作報告又將帶來哪些民生紅包,備受期待。
建海洋強省要做好"深海文章"!代表委員建議推動深遠海養殖轉型升級 建立實時海洋觀測網
于洪軍代表
馬愛軍代表
龐重光委員
宮慶禮委員
文/圖 半島記者 徐杰 李曉哲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海洋強省建設,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扎實推進國家級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試點,建設好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這一話題引起代表委員熱議。
于洪軍代表——
弄清優勢搶占深海領域先機
海洋領域的未來在哪里?很多人會有不同的見解,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于洪軍代表認為,是在深海。“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深海領域,山東要加快海洋強省建設,在深海領域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于洪軍說,現在就應該在深海領域做好謀劃,保持山東在全國海洋領域的領先優勢。
深海領域涉及方方面面,于洪軍認為要抓住關鍵,比如深海采礦,未來深海采礦將對國家經濟發展等很多方面產生大的影響。而要做好深海領域的研究,我們目前的基礎是遠遠不夠的。他說,海洋研究和海洋產業涉及的面非常廣,而深海涉及的技術領域、材料領域、信息領域的優勢很多都不在山東,而是在南方一些城市。要在深海領域有所發展,就需要頂層設計,好好調研。“我們都知道,山東的制造業很強,但涉海領域的制造業相對少一些,一些高精尖的技術不在山東。”于洪軍說,但要錯過當前這個挺進深海的時機,再追趕就很困難,“我們知道南方很多城市發展的勢頭非常猛,深圳建立了一個深海研究中心,海南在深海領域動作也很多。山東壓力還是很大的。”
會議期間,代表們對于一句話討論頗多,那就是“科學本身不是創新”。這其中涉及成果轉化的問題,在創新中,轉化率是很重要的內容。
落實到海洋領域創新尤其是深海領域,于洪軍認為“我們現在跟全球比還是處于一個追趕的態勢”。他說,青島的海洋科研人員多,但技術領域不是我們的強項。隨著全國對于海洋領域的重視,其他地方的海洋科研水平也呈現出越追越近的態勢。當前青島還有優勢,但差距在縮小,需要警惕。“不得不說我們的基礎是好的,我們畢竟站在了一個高起點上。但我們不能放松警惕。”于洪軍認為,首先要把自己的優勢真正研究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做出創新成果,才能有的放矢。
馬愛軍代表——
應用互聯網打造智慧漁業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魚類養殖與設備漁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馬愛軍代表帶來的是“關于基于互聯網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建設的建議”,涉及從源頭開始的水產養殖全過程各個環節,她認為應將互聯網應用其中,打造智慧漁業。
馬愛軍以飼料環節為例,在這個智慧漁業體系中,飼料的銷售、投喂整個過程都在監控當中,并且要接入工業互聯網,對于飼料的生產、儲存等環節進行質控監管。“整個流通環節都錄入系統,這樣能夠建立一個完善的追溯查詢系統,全面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安全。”馬愛軍說道。
馬愛軍說,目前智慧漁業建設已經在推進,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海洋牧場就可以做到智慧生產,但這只是在生產層面進行了互聯網的接入,無法形成一個追溯體系,需要各環節的一體化推進。她說:“目前工業互聯網運用走得比較遠,但漁業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漁業也接入了很多工業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還要有更進一步的推進。”
馬愛軍同時指出,智慧漁業的打造,能更好地讓市場驅動水產的生產乃至研發環節:“未來水產也要向著市場靠攏,滿足更多年輕人的需求,研發出更適合年輕人的產品。讓市場來帶動水產業的發展,這是水產業發展很重要的動力。”
龐重光委員——
建數據共享實時海洋觀測網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龐重光委員看來,加快海洋強省建設需要有強大的海洋科技支撐平臺作保障,實時掌握我省海洋狀態。
“建立海洋實時觀測平臺尤為必要。海洋觀測平臺主要包括海表浮標觀測系統和海底觀測系統。”龐重光告訴記者,我省近海觀測平臺的建設起步早,在自然資源、氣象、海洋漁業、生態環境、科研等體系的多家單位參與下,近海觀測網系統已初具規模,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龐重光認為,我省絕大多數觀測平臺位于近海海域,對深遠海的觀測有待進一步增強;海洋觀測平臺的建設、管理部門眾多,這些部門往往各司其職,存在溝通信息不暢、數據共享不充分的現象,很可能造成觀測的重復和寶貴觀測數據的浪費。此外,現有的海洋觀測平臺標準不統一,觀測方式主要依賴于定點錨系觀測浮標,觀測范圍限于海氣、海表參數或海底參數,缺乏獲取剖面水體數據的能力,很多已有觀測平臺需要優化、升級才能更好地滿足海洋觀測的實時、連續、長期和穩定性要求。
龐重光建議,應摸清海洋觀測平臺現狀,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合理增加關鍵海域遠海觀測站,建成布局合理、運行高效、具有數據實時傳輸功能的山東海洋觀測網。加強負責海洋觀測平臺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探討建立設備維護、升級改造的合作機制和數據、信息共享機制,高效利用觀測平臺。
“海洋觀測數據需要實現最大限度的共享,不共享就不能真正體現出海洋觀測系統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數據共享機制,讓更多的用戶使用觀測數據,從而促進觀測數據質量和觀測效益的持續提升。”龐重光認為,還應研究制定海洋觀測平臺實施標準,確保觀測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最終建立實時、連續、長期和穩定的海洋觀測網,服務海洋強省建設。
宮慶禮委員——
推動深遠海養殖業轉型升級
中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教學科研基地主任宮慶禮委員認為,要加快海洋強省建設,需要建設好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這其中,深遠海養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實現我省海洋漁業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內容。
“我省瀕臨黃海、渤海,有著廣闊的適于開展深遠海養殖的海域,2018年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一號’的交付使用,更是給利用黃海冷水團海域的自然條件提供了技術支撐,可極大地促進海水養殖由近海走向深海。”宮慶禮說,我省深遠海養殖技術進步、產業發展迎來突破的同時,與海水養殖有關的海域功能區劃和管理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宮慶禮介紹,我省現有的海洋功能區劃未能有效覆蓋深遠海養殖海域,可用于海水養殖的農漁業區已趨近飽和,向深遠海發展已是形勢所迫。“作為傳統海水養殖大省,我省應重點關注如何減少深遠海養殖所面臨的政策阻力,推動產業的良性發展。”宮慶禮說。
宮慶禮建議,由專業海洋調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開展我省深遠海養殖適用基礎調查。結合衛星數據和海域資料,分為黃河口與山東半島西北部海域、廟島群島附近海域、山東半島東北部海域、山東半島南部海域、日照市毗鄰海域五個海域單元,進行海域功能區劃;編制與海洋主體功能區要求相適應的漁業發展規劃,出臺推動深遠海養殖發展的優惠政策,對深遠海養殖用海,由省級財政部門出臺措施減免海域使用金,實行稅收優惠,增加相關補貼。
同時,還應建立可持續的深遠海養殖產業管理制度,在深入調查研究適合深遠海養殖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養殖總產量基礎上,由省級層面根據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進程進行配額化養殖管理,推出配額養殖許可證制度。配額養殖許可證可抵押、可轉讓,賦予其金融衍生產品功能,形成我省水產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管理制度創新,助力海洋強省建設和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引領我國深遠海養殖漁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