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跨年之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方力量聯防聯控,八方資源緊急支援...
防疫口罩的大范圍運用來自中國!伍氏口罩 險些造就諾獎得主
在防疫的歷史上,人類從未停止探索。如今,隔離病毒最為簡單而有效的方式是戴口罩,用小小的紗布捂住口鼻,便可以阻斷一部分病毒的入侵,可以說是醫學史上的偉大發明。而這項發明用于大范圍防疫的實踐,來自中國。
雛形:小手帕的大用處
口鼻會吸入不潔之物,古代早有所悟。所以,歷史劇中隨手帶個帕子,或者頭上圍個頭巾,關鍵時刻捂住口鼻,或者掛在臉上。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記述他生活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其中有一條:“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這樣蒙口鼻的絹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馬可波羅的書傳回歐洲后被廣為傳播,很多貴婦也學著用摻著金絲線的紗巾蒙上臉龐。關于現代口罩的發明,比較早的說法是1897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以防止細菌感染。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衣領上。用時一翻過來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這種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極不方便。
其實口罩在防疫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一次還是來自于中國。
發明:伍氏口罩震驚世人
時間回到1910年。
一場震驚世界的瘟疫,從貝加爾湖向南傳播到我國東北地區,以哈爾濱為中心,短短4個月的時間發展到五省六市,死亡人數達到6萬多人。一時間尸骸遍野,舉世震驚。
這時,一位31歲的年輕醫生一如現在的醫護人員一樣,逆行而上,來到哈爾濱。他的名字叫伍連德,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于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馬來西亞北部的檳榔嶼。1903年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是首位獲得此學位的華人。“因為我總想做一點兒較大的醫務事業,同時我也想得個機會為自己的祖國服務”,1907年,伍連德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
3年后的冬天,瘟疫爆發。在哈爾濱一間貧民窟里,伍連德進行了中國醫生歷史上第一例人體解剖,他認為這屬于“肺鼠疫”,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隨即他提出了一系列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離疫區,還推廣分餐制。
為了有效阻截人們交流時的呼吸和飛沫傳播,特別是為了醫療人員在與患者接觸過程中免受病菌的感染,伍連德設計發明了棉紗做成了簡易口罩。這種口罩的制作方式很簡單,采用藥店出售的普通外科紗布,約9寸寬,剪成3尺長,每條順長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塊棉花,簡單易戴,價格低廉,很快被民眾接受。這種加厚的口罩,被后人稱為“伍氏口罩”。接著,伍連德的系列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次年4月3日至28日,“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沈陽)召開。伍連德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授予“鼠疫專家”稱號。尤其是方便又實用的口罩,受到了各國醫學專家的贊賞,“伍連德發明之面具,樣式簡單,制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同時,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發現旱獺于其傳播中的作用”,伍連德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
8年以后,西班牙流感病毒席卷全球,口罩被強制性要求佩戴,從此走進歐洲人的生活。
半島記者 張文艷綜合整理
- 山東高密織牢動物防疫“安全網” 護航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 戴好口罩!本周寒潮大舉來襲,山東等地將出現大風沙塵天氣
- 深圳警方:男子強迫機場志愿者摘口罩并反復滋擾,被行拘
- @濰坊人 戴口罩!等級4級(高)
- 2025年底前配齊配強基層隊伍!青島市出臺政策加強動物防疫基層要素建設
- 超級觀察丨補時艱難絕平瑞士 德意志戰車險些翻車
- AI時代,為何劉慈欣的科幻依舊不可替代?——兩位雨果獎得主聯袂打造,紀念劉慈欣科幻作品推出25周年
- 彩票被洗碎了!681萬大獎得主心痛:洗了三遍
- 50萬粉絲跟茅獎得主寫小說! “作家的寫作課”正式開課,首期邀請著名作家楊志軍
- 溫暖學子回家路——青島濱海學院為學生免費發放3萬余個N95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