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品牌之都,面對眾多歷史機遇“疊加”,用一個又一個攻勢夯平發展之路。這里是青春之島,干事創業的熱情激蕩著城市發展的大江大河。這里是一個平臺,聚合起全球資源,匯集起天下創新創業者...
青島民企向海尋光明 潛心十年完成人工角膜研發
半島記者 劉丹陽
2019年,由青島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皓生物”)原始創新、具有自主產權的創新成果“脫細胞角膜植片”獲批上市。作為一個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創新產品,它的研發經歷了9年波折沉浮,如今,終于得以一試霜刃。
是什么讓這樣一家民營企業潛心研究,蟄伏十年,最終獲得成功?在青島市發起海洋攻勢的當下,中皓生物的成功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年過半百,棄金飯碗創業
中皓生物董事長王寶泉創業研發人工角膜之前,在青島科技大學從事管理工作。可以說,這是個令許多人羨慕的“金飯碗”,然而,已過了半生安穩生活的王寶泉卻是個閑不住的人,五十多歲的他依然滿懷一腔創業創新的熱情。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寶泉了解到,在眾多眼科疾病中,角膜病是全球第四大致盲疾病,在中國更是第二位致盲眼病。我國有近400萬失去視力的角膜盲患者,其中大多數都可以通過移植角膜重獲光明。由于供需失衡,中國每年真正能夠獲得手術的患者卻不足5000人,只占實際需要手術病例的2%。身在高校的王寶泉想到,如果能研發出替代捐獻角膜的人工角膜,批量生產,不就可以填補捐獻供體不足的巨大缺口,省去患者等待的痛苦,令他們早日重獲光明了嗎?
2009年,王寶泉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去創業。2010年,他注冊成立了青島中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著手組建自己的科研隊伍。最初,這個決定讓其身邊不少人都感到費解,可王寶泉看重的并不是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是懷揣著造福患者,造福社會的夢想。
創新研發,海洋攻勢助力
王寶泉和他的研發團隊涉足生物人工角膜研發領域時,全球醫學界在此領域還鮮有先例可循。直到今天,包括中皓生物在內,全球也僅有3家單位完成了生物人工角膜的臨床試驗,且這3家都是中國企業,中皓生物也是其中唯一一家以角膜植片透明率為主要評價指標的企業。
研發的過程困難重重,初創的兩年時間里,王寶泉和他的團隊在前期投入了1000多萬元卻一無所獲,缺人才,缺資金,是擺在中皓生物面前的最大難題,這讓研發團隊一度陷入消極的情緒中。
中皓生物的成長,與海洋經濟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多年的實踐中,中皓生物一直致力于海洋生物材料在現代醫學領域的應用與相關醫療產品的研發。2014年6月,中皓生物自主研發的魚類膠原三維復合支架順利通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產品檢測。
2013年,中皓生物的科研項目被山東省發改委列為省科技創新平臺重點項目,山東省和青島市財政分別給予了該項目2000萬元的科研扶持資金。“項目能夠成功,真的要感謝我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這個項目可能就夭折了。”王寶泉說,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高新區等黨委和政府為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舉措,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他特別提到,2011年,山東推出了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政策,其中就有引導和扶持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而中皓生物也正是依托海洋經濟發展的大勢,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創新夢想。
■鏈接 搞活經略海洋文章 爭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海洋是青島最大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2019年,經略海洋攻勢“戰果”豐碩:實現全市海洋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56.5%,高于全市投資增速34.9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對GDP的貢獻率再創新高、占比達到28.7%,較2018年又提高了一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青島市海洋領域的創新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赤潮災害處置等3項海洋領域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新簽約海洋領域項目91個,總投資額1565億元,全年完成涉海技術交易67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21億元;自貿區海洋經濟發展初見成效,總投資80.3億元的5個涉海項目落戶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新注冊涉海企業近500家;新增外貿航線10條,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等。
今年,青島市也將緊緊圍繞“搞活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持續推進“海洋攻勢”的2.0版,加快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