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五四青年節當天,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組織青年先鋒隊正式啟動“照亮回家路”專項行動,為走失人員尋親歸家。據了解,2019年至今,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共尋親登記171人,成功尋親136人,...
七旬老父在青島走失近三年 警方和志愿者接力讓他父子重聚
▲醫護人員與家人一起將劉洪恩老人送上回家的車。
主治醫師“答應”同行后,老人才坐上了回家的出租車。
文/半島記者 劉笑笑 圖/半島記者 吳璟
尋親捷報頻傳!6月3日,又一名走失人員與家人團聚。走失近三年的劉洪恩老人,在警方高科技手段和志愿者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兒子。當天下午,劉洪恩居住在青島的小兒子劉長青到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接父親回家。“謝謝你們這三年對我父親的用心照顧,我以后一定好好照看他,不會讓他再從家中走失了。”劉長青臨別前表達著感謝。
至此,“照亮回家路”專項行動開展一個月時間,已經有9名走失人員找到家人。目前,還有25名走失人員還未找到家人,半島將持續關注并幫助他們早日與家人團聚。
家人找他近兩年
已不抱任何希望
6月3日下午2時,在位于淮陽路上的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內,47歲的劉長青焦急地等待著近三年未見的老父親劉洪恩。救助服務中心外停著一輛出租車,那是來時坐公交車的劉長青,提前為父親訂好的。
十多年前,劉長青一家三口從通化搬來青島,租住在開封路上,他的汽修店則在傍海中路上。由于妻子上班、孩子住校,劉長青就把父親安置在他的店內居住,“這樣白天能給他做飯、看著他”。在兒子的汽修店里,燒水、蒸米飯這樣簡單的家務,劉洪恩還是可以做的。只是,他很少跟兒子交流,每天除了看電視、看書就是躺著。在劉長青從小到大的記憶里,父親一直是這種不太正常的狀況。他告訴記者,他們老家在膠州,父親年輕的時候夫妻感情不和,父親先去東北闖蕩,隨后一家人都跟隨去了吉林通化定居。不久后,劉洪恩離婚。“父親精神上好像是受了刺激,就不大正常了。”劉長青回憶道。
現年73歲的劉洪恩2017年9月18日被市民在海泊河公園河底發現,隨后被鞍山路派出所送到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在劉洪恩的信息登記表上,有他入站時留存的照片,老人頭發胡子比較長,看上去蓬頭垢面。
“老爺子走失的時候是短頭發,沒有這么長胡子。”劉長青已經記不清楚父親走失的具體時間,只記得是2017年夏天。當時,開店從事汽車維修的劉長青接了一單業務,出去一趟回來后就發現父親不在店里。當時他以為父親出去遛彎去了,并沒當回事。等了三個多小時后,還沒見父親的身影,劉長青感覺事情不妙,趕緊出去尋找。
劉長青說,當時自己在附近找了個遍,后來又打印尋人啟事張貼,都一無所獲。不過,一直到第七天,他才去派出所報警。劉長青解釋稱,之前父親在東北時,也曾經不打招呼就外出,有次三個月里一個人坐火車去了兩回膠南親戚家,都是到了之后他們才知道。“所以,起初我以為老爺子又是去了膠南親戚家,但打電話聯系了好幾次,親戚都說沒去,所以最后只能報警。”劉長青說道。
劉長青表示,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沒活干,他就會騎著摩托車到青島的各個公園、街頭尋找父親:“找了將近兩年時間吧,一點音訊都沒有。說實話,我們都不抱任何希望了,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
不愿意與人交流
醫生把他“騙”上車
6月2日下午5時30分,劉長青接到了遠在吉林通化的哥哥的電話。“老爺子找到了!”電話一接通,哥哥開門見山地告訴了他這個喜訊。劉長青聽后又驚又喜,連忙詢問父親在哪兒。當得知父親就在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后,劉長青趕緊索要聯系方式,想盡快去接回父親。
按照約定,6月3日下午2時,劉長青到救助服務中心接回父親。劉長青比約定的時間早到,此時父親劉洪恩還在從嶗山區的定點醫院護送來救助服務中心的路上。“你能想象待會兒你父親見到你是什么樣子嗎?”記者問。“肯定還是不愛說話,不愛交流。”劉長青笑笑說。
在此前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小叢工作室負責人叢淑麗對劉洪恩的多次詢問中,劉洪恩表現得非常冷漠,不交流不配合,對女性尤其排斥,所以每次詢問都毫無收獲。“他對我也這樣,我倆一天說不了幾句話。你有時候問他十句話,他能回答你一句話就不錯了。對于不認識的人,他更是一句話都不說。”劉長青無奈地說。
果不其然,醫院的護送車抵達救助服務中心后,劉洪恩一直站在院內發呆。劉長青走上去后,劉洪恩并不熱情,一句話也未與兒子交流。當劉長青上前攙扶劉洪恩準備離開時,劉洪恩卻執意要跟前來護送他的主治醫師走。
為了哄騙劉洪恩上車,主治醫師只好假裝上車,才把他安頓到了出租車上。其主治醫師告訴記者,由于劉洪恩在醫院住的時間比較長,與醫生建立了充分的信任關系,認為醫院就是他的家。平時,劉洪恩與其他人也從不交流。
在辦理完離站手續后,劉長青帶著走失近三年的父親起程回家。
■提醒 越早報警尋回希望越大
記者采訪了解到,劉洪恩能在有效信息非常缺乏的情況下找到家人,離不開警方和志愿者的幫助。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社工師孫永生告訴記者,“照亮回家路”專項行動開展以后,走失人員尋親工作得到警方、志愿者和半島都市報的大力支持。此次,警方通過高科技手段,查找到劉洪恩的戶口所在地吉林通化。隨后,志愿者根據警方提供的信息,找到劉洪恩的大兒子。
記者發現,在已經找到家人的幾名走失人員中,其走失后家人都選擇報警,但為什么他們接受救助后并沒有及時被找到呢?孫永生解釋說,這些難以找到家人的走失人員,都有幾個共同特點,就是能提供的身份信息太少,有的甚至沒有辦理二代身份證,或者是他們身份證上的照片和受助后的面貌發生較大變化,警方的高科技手段及全國救助系統的人臉比對,都無法獲取其身份信息。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走失的時間可能比較長。”孫永生說,每年市救助服務中心都會接到不少走失人員,其中有一些看上去穿著得體干凈,基本能判斷是剛走失不久:“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會第一時間聯系公安部門,描述其體貌特征,十有八九很快就能找到家人。”
孫永生建議,一旦家中有人員走失,應第一時間報警。在發動親戚好友及社會力量尋找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給當地救助服務中心打電話詢問,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24小時電話為(0532)84851591。“我們有一個全國救助管理系統,接收的走失人員的信息都實行全國聯網。如果家人走失,家屬提供給救助服務中心一張清楚的近期照片,通過照片進行人臉比對,有可能會在救助服務中心找到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