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目的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遺的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
青島市非遺傳承人王本宏: 茂腔一唱就是“偶像” 用各種方式來記錄、傳承
半島記者 黃靖斐
“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臺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在指頭上。”從這首民謠中,可以聽出茂腔戲的魅力、領略到當年的風靡程度。在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今年公布的第四批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中,王本宏當選為傳統戲劇類茂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從事茂腔演出40年的王本宏是土生土長的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衛人,可以說,他見證了茂腔的興衰沉浮、傳承、發展和創新。
接受記者采訪時,王本宏透露,自記事起,他就常常聽母親哼唱“周鼓子調”,長大一點,十里八鄉唱大戲,爬到窗臺上看演員們化妝、舞臺上亂跑被抓下臺的孩子中經常有他。他從15歲開始學唱茂腔,曾隨靈山衛宣傳隊帶著各自的角色任務赴青島永安大劇院,連看四場膠縣茂腔劇團的茂腔戲《朝陽溝》,茂腔名家曾金鳳飾演的栓保娘給王本宏留下深刻的印象。王本宏也跟著宣傳隊排演了《朝陽溝》,后來整個膠南縣一度掀起《朝陽溝》熱,王本宏在劇中扮演男一號“栓保”,成為當時少男少女的偶像,至今同齡人見他還叫他“栓保”大哥或老弟。
23歲時,王本宏進入膠南的專業院團,拜師表演藝術家王淑嫻。他透露,1981年6月到7月間,膠南縣茂腔劇團應青島永安大劇院、遵義劇場、井岡山劇場、滄口劇場邀請進青演出《恩仇記》《尋兒記》《李亞仙》等傳統戲,1987年秋至1988年冬,膠南茂腔《裴秀英尋夫》《火焰駒》《借年》《于蘭英討飯》《張郎休妻 》《小姑賢》《趙美蓉觀燈》由齊魯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乃流傳海外。
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茂腔的發展跌入低谷,演出漸漸減少,1992年底,茂腔劇團徹底解散,王本宏也被分流到一家企業,干起了銷售員。直到1996年,王本宏才重返膠南茂腔劇團。現代茂腔《生日》、大型新編歷史戲《徐福東渡》演出后都獲得了強烈的反響,王本宏和丁森聚為區級傳承人,師傅王淑嫻則成為省級非遺項目(茂腔)傳承人第一人。
膠南茂腔(今為西海岸新區茂腔藝術傳承中心)從劇本創作到隊伍建設,有了戰略性計劃和打造,排演了《拾玉鐲》《海神廟》《武松殺嫂》《寇準背靴》《程嬰救孤》《西京》等傳統劇目,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每年堅持文化下鄉240場,現代茂腔戲《支書張玉剛》晉京演出,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觀眾。
王本宏說,繼承是為更好地發展,不使茂腔后繼乏人。王本宏從2015年開始收徒弟,2017年開辦了茂腔培訓班,發起策劃了《膠南市小戲曲調演》(今為小戲小品進社區調演活動)連續十屆。王本宏還擔任青島市首個茂腔主題博物館——弘承茂腔藝術博物館館長,“用資料的手段和方式記錄茂腔在原膠南的發展歷程,讓更多的人了解茂腔的過去,珍惜茂腔的現在,展望茂腔發展的未來,讓這一藝術形式更好地服務大眾。”
- 青島市“社會保障卡惠享山東行”活動啟動,持卡享19項消費優惠
- 跳海救人的“玉米阿姨” 被授“青島市見義勇為模范”榮譽稱號
- 大集上“擺攤兒”,高原上手術!青島市市立醫院“醫”心為民萬里同頻
-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舉辦提升群眾就醫感受專題培訓會 助力人文醫院建設
- 2025年青島市四區和高新區高中階段招生分數帶招生計劃
- 2025年青島市“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本科錄取分數線公告
- 近千款產品可選,補貼額度也擴大!青島市2025年適老化改造項目啟動,記者探訪體驗點
- 7月第1周青島市二手房成交1538套,環比上升16.8%
- 7月第1周青島市全市新房成交2866套
- 關于組織2025年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專家培訓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