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全省防汛工作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關于防汛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對全省防汛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進。劉家義強調,...
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濟南防汛抗洪裝上“智慧大腦”
當前,我市全面進入主汛期,防汛抗洪已到關鍵階段。在防汛抗洪中,科技防汛成為利器。從氣象和水情預報到防汛監測與預警;從上天入地的科技設備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我市防汛領域管理思路和應用技術的創新,讓防汛抗洪變得更加“智慧”。
“互聯網+智慧水務”
助力科學精準防汛
每年的汛期,水務工作者都處于高度警惕的狀態。與往年不同的是,結合智慧城市建設,今年汛期我市打造啟用了“智慧水務”系統,實現了科學精準防汛。
“智慧水務”系統是集城市排水管理、道路積水監測、水情雨情監測預警等于一體的智能感知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全市的河流、排水口、水文、水利工程等全面監測和預警。目前,該系統已整合市水文局184處雨量站點、山洪災害151處雨量站和132處雨量水位一體站監測站點以及200多處視頻監控站點,能夠實現雨情、水情、工情的實時查看?!爸腔鬯畡铡毕到y通過監控河道和水庫實時水位,與汛限水位、警戒水位等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對超汛限水位的水庫、河道實時預警,由“人防”變“技防”。
“遇到強降雨,河道水位超警戒線就會發出預警,工作人員立即實施洪水調度,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方便、快捷、有效。”市城鄉水務局防災減災工作處副處長張文娟告訴記者,“今年7月份的一場大雨來得特別急,我們通過系統監控到護城河水位超預警水位后,立即聯系調度提閘泄洪,水位很快下降至預警水位下,大大提升了防汛工作效率。”
隨著“智慧水務”系統的投入使用,全市防汛工作正在逐步向著精準監控、精確測量和精細管理的模式邁進,防汛應急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監測預警設備“耳聰目明”
降低城市內澇風險
汛期來臨,我市受地形等因素影響,遇到短時超強降雨極易發生馬路行洪、內澇和積水現象,特別是鐵路橋涵洞極易形成積水,對過往車輛和行人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如何讓城市道路上的積水快速得到處置,并告知市民有效避讓?
為解決這一隱患,市城鄉水務局啟用“高科技”防汛——汛期橋涵應急信號控制系統,發布積水水位實時測值和設定報警閥值發布預警信息,為交通避險、交通疏導和內澇治理提供有效支持。
8月3日,在香磨李鐵路橋口,記者見到了兩個LED顯示屏,汛期來臨后LED投入使用,用來顯示實時橋下積水水位,提示過往車輛注意安全。據了解,LED顯示屏僅是汛期橋涵應急信號控制系統中的一部分,該系統由雷達水位計、信息提示屏、交通信號燈、PLC控制柜、橋涵綜合管控系統平臺組成。通過雷達水位計實時監測橋涵水位,并在LED顯示屏上實時顯示,當積水深度超過警戒水位時,信號燈變紅,顯示屏發布禁止車輛駛入橋涵警示。
橋涵應急信號控制系統精準監測橋涵水位,而智能指揮監測車可動態掌握市區雨情水情等天氣變化,觀云追雨,提前預警。指揮監測車包含車輛定位系統、4G網絡系統、音視頻系統、廣播系統等,其4G單兵通信系統可以發揮應急指揮、快速出動、視頻監視監控、宣傳廣播等多種作用。該系統配有360度旋轉的監控云臺,主要用于車輛及沖鋒舟不易到達的險情地點。監測到的最新道路積水汛情視頻,可實時上傳到市防辦值班室,極大提升了現場處置和應急指揮能力,有力推進防汛指揮調度信息化的成效水平。
張文娟介紹:“高科技的應用有效提高了預報精度,延長了預見期,提高了指揮決策的科學性和主動性?!?/p>
備汛實力強底氣足
新型搶險救生裝備隨時待命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防汛各種高新科技、新型材料大幅提升了防汛工作的效率。
在今年我市的防汛搶險演練現場,遙控救生機器人和U型遙控救生圈等高科技新式設備的使用,讓人眼前一亮。此次防汛搶險演練運用了一系列的智能救援設備,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大顯身手,有效提高了預警搶險的機動性和時效性。
據介紹,水上遙控救生機器人每次救援續航時間長達60分鐘,遙控距離達600米,可一次救助落水人員6到8人,利用機器人參與到防汛抗洪中,可以有效降低人們直接面臨的風險。此外,U型遙控救生圈相較于遙控救生機器人,重量更輕,方便攜帶,可輕松應對應急突發事件。
“目前,我們的各類防汛物資種類儲備較為齊全,已經全部保養調試,隨時可以奔赴‘戰場’”。張文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