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半島都市報將迎來21歲生日。我們特別策劃“世界的21封信”活動,用最傳統的方式記錄時代、感恩生活,受到各行各界熱烈響應。8月7日,半島都市報推出“全力以復——給世界的21封信”紀念...
給世界的21封信(伍)| 致海南蜜杏買家
致海南蜜杏買家
尊敬的××先生/女士:
收到這封信時,您或許有些詫異,因為我們素未謀面。
我是青島市城陽區一名普通的社區書記,我們的社區叫做下(山色)峪,是(山色)峪蜜杏的主產區之一,263戶村民家家都種植杏樹。今年6月份蜜杏成熟季,通過線上銷售渠道,我們第一次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訂單,其中就包括距離我們2800公里外的您和眾多海南地區消費者。那天,翻看買家評價時偶然讀到了您的留言,您說“蜜杏個大多汁很好吃,已經推薦給了朋友們”,您還說“本想復購,可惜已經沒貨了”。得知了您的好評和遺憾,回想過往種種,激動之心久難平息,我這人嘴拙,唯有寫信聊表寸心。
您可能不知道,對于我們社區的果農們來說,今年遭遇到了數十年未遇的困難,極不尋常。4、5月份接連幾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鴿子蛋大小的冰雹對剛剛成形的小杏造成重創,產量銳減,壞果率激增。6月初蜜杏開始成熟,因為疫情影響,采摘客流也大幅下滑。接連的打擊,不僅讓蜜杏收購價格一落千丈,更面臨無人問津的巨大危機。記得那段日子,不少果農在村旁等候客商來收杏,卻是一天下來“掙不出個籃子錢”,還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站在自家果園里偷偷抹淚。
找農產品電商幫忙賣杏,是我當時能想到的唯一出路。可是,這在我們社區還是頭一回,能不能成,我和果農們都沒底。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當地權威媒體半島都市報找到我,并以《蜜杏觸“電” 全國“圈粉”》等為題,對我們找電商賣杏的事進行了連續報道。記者告訴我,如今媒體傳播渠道都是立體化的,報道不僅會見報,還會發到網上,有文字、有圖片,也有視頻,這樣可以讓更多人更迅速地關注到我們的蜜杏,從而為果農們爭取最大化的銷售時間。事實的確如此,報道發出來不到一天工夫,相關的文字和短視頻就在微信、微博等平臺傳開了,身邊朋友紛紛轉發,我們當地城陽區委宣傳部官方微信號也在頭條位置進行了轉發,我們的蜜杏成了“網紅”。
隨后,是鋪天蓋地而來的訂單。從內蒙古到海南,從西藏到東北地區,全國各地的快遞發貨單每天都有厚厚一大摞。不到一個月,蜜杏在線銷售達2.6萬單,發貨的蜜杏訂單全部零差評。我把媒體的報道和買家點評留言發到了社區群里,果農們看完很受鼓舞。
這次“蜜杏觸電”的經歷,我要感謝許多人。因為有了媒體的傳播、農產品電商的馳援,更因為有像您一樣相隔數千公里卻對我們的蜜杏品質報以信任的買家朋友們,才讓我們的果農保住了收成,讓(山色)峪蜜杏擦亮了品牌。
遺憾的是,今年產量實在有限,沒能滿足您復購的需求。我想說,您的訂單我記下了,明年蜜杏收獲季一定兌現,也歡迎您和家人朋友來我們這里做客!
城陽區夏莊街道下(山色)峪社區書記 孫青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