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半島都市報將迎來21歲生日。我們特別策劃“世界的21封信”活動,用最傳統的方式記錄時代、感恩生活,受到各行各界熱烈響應。8月7日,半島都市報推出“全力以復——給世界的21封信”紀念...
給世界的21封信(貳)| 致親愛的青島
致親愛的青島
親愛的青島: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青島辛家莊人,今年已經84歲了。從年輕到年老,從過去到現在,我依然腳踏這片土地,也有幸見證了辛家莊、見證了青島的太多變化。
從小酷愛繪畫,我曾在1959年進入藝術專科學校系統地學習美術。而我,也經常拿著手中的畫筆記錄身邊的風景,幾十年間,辛家莊一直是我畫中的主角。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辛家莊原先就是個小村子,一出門到處是田地,再就是荒涼的海岸,根本沒有現在的繁榮場景。那時生活很清苦,我就夢想著有一天能考出去,跳出這個村,離開這里。
上世紀60年代,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后,我先是到了青州任教10年,之后又回到青島工作,開始是在嶗山區一所中學任教,上世紀80年代,又去了位于李村的嶗山縣電影院當宣傳員。當時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畫電影海報,那時“官方”海報最大的也就現在的四開紙那么大,有時需要更大的海報造勢,我就出手了,畫一幅寬2.5米、長4米的海報,用油畫顏料要畫一兩天。到了1990年我病退時,已經不需要畫海報了,都是用的印刷品。
每當回憶往昔就不得不感慨,這才幾十年時間,青島發生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
1978年之后,我們村里的草屋變成了瓦房,廠房也多了,那時還不懂什么是環保,也有一些高污染企業落戶,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高污染企業慢慢地被淘汰了。1998年,辛家莊拆遷改造,這個小村子徹底變了樣,慢慢有了都市的樣子。2000年,我領到了新房鑰匙,過上了全新的生活。
但這,還僅僅是好日子的開始。
2008年的奧帆賽、2018年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都是在我們家門口舉辦的!雖然我現在年紀大了,出門也不便,很多變化沒有親眼見證,但當看到這些消息時,感覺特別自豪!
如今,對照著曾經畫過的場景,已經很難找到那些痕跡了,窄窄的小土路變成了香港中路,荒蕪的海灘成了如今的奧帆中心……以前去李村上班,拿著月票坐公交車,先從辛家莊坐車到臺東,再由臺東轉車到李村,每天得在路上花1個多小時,碰上天氣不好,3個小時也回不了家。而且那時公交車很少,很不方便。如今,坐上2號線從辛家莊到李村,半個小時就能到!
這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如今,我的心里有感恩、有驕傲、有期待,期待青島更好的發展,期待更好的青島!
84歲老市民 辛克雨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