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
揭秘青島征婚男女:男女平等是騙人的? 門當戶對?合適就好
青島小嫚眼眶太高?
1191名征婚者中,男女比例四六開。男少女多,就此認為青島多“大齡剩女”,未免過于草率。對于這一現象,相親角的大姨大叔們似乎有了定論:現在的青島小嫚兒,眼眶子太高。當年俺找對象時,就一個被窩卷兩個暖水瓶……言下之意,現在的姑娘們太挑,挑來挑去把自己“剩下”了。
前文的大量數據已經證明,青島征婚女性在學歷、戶籍、薪酬等方面,對于未來對象的要求不能算高,遠低于記者在調查開始前的心理預期。當然,女對男的期望比男對女的期望高也是事實。那么,青島小嫚兒眼眶子高的結論,從何得出呢?
答案或許藏在這個數據里:707位征婚女性中,有638人要求對方有房,占比90%;484位征婚男性中,只有10人要求對方有房,占比2%。
大姨大叔們也許要說了:你看看,九成征婚女性要求男方有房子,難道還不能說明她們眼眶子高?
在相親角,記者遇到這么一位大叔,正拿著小本本給兒子找對象。他告訴記者:兒子中專畢業,家里條件一般,前幾年兒子自己談了兩個,因為沒婚房都吹了。也是因為沒房,之前相親角都不好意思來。今年終于買上房了,但是家里也被掏空了。現在聽說,結婚前女方還要求房產證上加個名,這有點接受不了。
大爺說的好像在理,這么認為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再想想,未來兒媳婦要的房子,又是給誰要的呢?難道不是給您的孫子/孫女嗎?
往深里說,只要不是過分追求虛榮,女性要求好些的物質條件有“理”。這個“理”,就是我們的生物本能,深深埋在每個細胞里。
女性的生育資源比男性珍貴得多,每次基本只能孕育一個寶寶,相隔時間約為一年,而男性則無需考慮這些。出于天然的母性,必然追求寶寶生命成活、生活成功,必然要為寶寶追求一個好的生存環境。
中國有句老話叫“隔輩親”,想到這兒,做父母的那股子惆悵是不是就煙消云散了呢?
青島小伙要求就低?
那是不是征婚男性對女性的要求就低了呢?
對于這一問題,有位女網友是這么回答的:你們男生上來就要正面照、生活照、證件照、無P(記者注:修圖)照、全身照、自拍無修視頻……還要詢問父母養老收入,家庭經濟情況,以及妹子工作單位、待遇、年齡、感情史、存款、房產、駕照、陪嫁、談吐、樣貌、日常花銷……你以為你們男人不挑?拉倒吧。
征婚女性對男性的要求,集中體現在物質上,例如房子;而征婚男性對女性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哪呢?那就是年齡,身材、相貌、生育等皆與年齡掛鉤,而這些又被征婚男性所珍視。
從對姐弟戀的接受程度上看,117名女性明確可以接受姐弟戀,在全部707名征婚女性中占比15%;75名男性明確可以接受姐弟戀,在全部484名征婚男性中占比15%。
現時對姐弟戀的接受程度,應該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但仍有85%的征婚男性要求對象年齡一定要比自己小。
到底多小呢?舉個記者見到的例子,某位年齡40歲以上的征婚男士,要求妹子比自己小10歲以上,最低可以19歲。但這是個極端的例子,不能以偏概全。
征婚男性對女性房子、票子方面,要求確實不高,但是對身材、長相方面,要求毫不馬虎。婚戀專家有套理論,這里僅供參考:男女由高到低分A、B、C三等,A男追C女,B女找A男。男的得往下找,女的必須高攀,這在學術界叫做“婚姻梯度理論”,聽起來有點離譜,但確實是有嚴肅研究依據的。
按照這套理論,相親市場剩下的應該是:低學歷、低工資的打工男(幾乎不會進入城市相親市場)和高學歷、高薪酬的本地女。高知高薪的本地女孩,量未必真的多,但是本身“自帶流量”,話題感強,就比如“北大畢業生賣豬肉”被全民熱炒,普通學校畢業生賣豬肉則罕有提起。
“聽說了嗎,院里老張家閨女,留學回來進了外企,三十五六了還單著呢……”這不,又上了小區“熱搜”。
門當戶對?合適就好
門當戶對,意指結親雙方的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對等,語出偉大的愛情戲劇《西廂記》。故事講述書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這種擇偶觀念可謂源遠流長,在青島相親市場也常見,只是現在的人們摒棄封建禮教,賦予了它新的內涵。
在記者調查的1191名征婚者中,“相當”這個詞共被提及394次,非常高頻。其中,對于理想對象的年齡,55人填寫了“相當”,占比5%;對于理想對象的學歷,136人填寫了“相當”,占比11%;對于理想對象的薪酬,203人填寫了“相當”,占比17%。除了征婚表、征婚帖明確寫出的“相當”,還有“年齡相近”“家境相當”“工資差不多”等描述,出現數量和頻次更高。
在要不要門當戶對這個問題上,島城一位征婚的姑娘告訴記者:“當然是要,這個非常重要。”在她看來,所謂門當戶對,并不是要兩家財力相當,或者你家幾套房我家幾套房。真正門當戶對的,應該是家庭的家風和家教,這種東西會潛移默化,影響著男女雙方的三觀和處世態度。
記者在調查時,接觸到一位24歲的外地小伙,本科畢業來青從事工業設計。他是1191名征婚者中唯一明確要求未來對象“要從農村上來的”。在他看來,同樣農村出身,成長背景差不多,兩個人的摩擦會少很多,生活中更能互相體諒。
還有一位外地來青打拼的男士,祖籍山東,事業小有所成,房子兩套。他就要求未來的對象祖籍必須是山東,因為他覺得山東人實在、孝順,兩個人文化相通。
最值得玩味的是這個例子:征婚男士畢業于某著名學府,要求女方畢業于全國前十的大學,是不是碩士、博士無所謂,碩士、博士畢業院校也無所謂,但是第一學歷——本科學校必須牛,理由是容貌可以后天整,智商這個事兒忍不了。這是要求智商“相當”的。
此外,從調查來看,接近八成征婚男女明確介意未來對象有過婚史,僅有十分之一的人可以接受對方有過婚史。但征婚者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放松對未來對象有無婚史的要求;征婚女性對未來對象有無婚史,則看得更開一些。
門戶相當,說白了就是合適,就如同鞋和腳。
■記者手記 婚姻的天敵或許是時間
其實,征婚數據遠遠沒有相親故事精彩。
大姨大叔是相親角的絕對“主角”,其實他們本應該“跑龍套”。他們為兒女婚事著急奔走,聚集公共場所“擺攤設點”,掛牌推介自己的兒子或女兒,年輕男女則鮮有親自“蒞臨”相親市場。
海歸,一米八幾的個兒,80后帥小伙一在相親角亮相,呼啦就被圍了個結結實實,大爺們還能含蓄點,大姨們分分鐘就成了迷妹。
“帥哥,看這兒!拍張相片,發給俺閨女,讓她抓緊看看。”
“你得找個高的吧?俺閨女一米六八,光腳量……”
“你瞅瞅,阿姨這氣質,這樣貌,俺閨女保準兒錯不了。”
“閨女,今兒碰到個小伙兒,海歸,高管……你快把對方微信通過一下。”
相親角上聚集的,正是這樣一群火急火燎的催婚達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分秒必爭。“青島愛情故事”聽得多了,記者也未免感慨,婚姻的天敵或許不是房子、車子、票子,而是時間。時間如同婚姻上的塵埃,一旦沾染就再難抹去。
結婚的難度,不單是隨著時間增長而增加,而是可能呈幾何級數增加。走著走著,挑著挑著,青春就不在了,不一定是你被“剩下”了,而是匹配的人越來越少了。
越長大,越成熟,姑娘小伙就會越“恐婚”。少年讀書時,聽說的愛情可能都是美的;步入社會后,聽說的婚姻可能都是慘的。平凡幸福的婚姻,沒有人會天天講,而不幸婚姻的故事卻總在耳邊縈繞。
通往婚姻的路上,所謂成熟,就是不勇敢。現代社會越來越包容,結不結婚都可以,但是打算結婚,那就要趁早啊。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那么世界上當然也沒有兩個婚姻是一樣的。即使調查了超過一千名征婚男女,即使對征婚數據進行了艱難梳理,記者仍然無法給出任何篤定的定論。
通往幸福婚姻的路,還得靠青島姑娘小伙自己走。
最后,祝福青島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