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下午2點半,一場由五位加油站小哥和120急救中心一起參與的“救人大戰”在李滄區振華路一加油站上演。最終,在青島市急救中心調度員的專業指揮下,幾位小哥成功救活車主,120將其緊急送到...
“生死12分鐘”群英譜:加油站急救“五人團”人人有故事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鑫鑫 齊娟
許超、匡新剛、馬喜寶、于海強、孫福江,他們都是中石化山東青島公司的員工,也是8月31日加油站搶救猝死車主的五人團。面對意外,他們反應迅速、分工明確、通力合作,在短短12分鐘內從死神手里奪回一命,打贏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救人大戰”!9月2日,半島都市報報道后,他們的救人事跡引起了極大關注,讀者紛紛點贊。“為這五位小哥點贊,功德無量。”“滿滿的正能量,滿滿的感動。”“好心人挽救了一個家庭,好樣兒的!”……隨后,記者再次深入采訪了他們,更多感人細節被爆出。
中石化山東青島市北長沙路站長許超:
第一時間撥通120,現場指揮搶救
許超是地地道道的青島小哥,今年34歲,2010年入職中石化,今年5月份剛調至市北長沙路站擔任站長。每周一下午3:00,站長們都會集中在振華路加油站旁邊的市北片區辦公樓開例會。8月31日下午,許超像往次例會一樣提前半小時趕到,就當他和市北片區黨支部書記匡新剛、金水路與夏莊路站長于海強仨人一起爬樓梯時,突然聽到了異響。
“我當時本能地回頭看,發現有人倒車不小心撞墻了,按照常人的反應,應該及時掛擋往前,但這名車主卻遲遲沒有動靜,直覺告訴我‘不妙’!”許超告訴記者,憑借職業敏感,他們仨人趕緊上前查看情況,怕出現安全隱患。當走近一看,果然出事了。“當我打開車門時,發現車主后仰在座椅上,臉色蒼白,我同事一直‘喂’‘喂’喊他都沒反應,于是我趕緊撥打了120。”第一遍占線,許超又接著打了第二遍,終于接通了。“有一個人休克了,快要不行了,趕緊派車來。”許超著急地說。電話那頭的調度員在了解情況后迅速調派救護車,此時電話一直在接通中,調度員在電話里指導許超如何進行急救。于是,許超就臨時肩負起“總指揮”的任務,現場指揮搶救。“加油站位于馬路旁,現場很吵,手機聲音又小,為了聽清調度員的說話內容,我將手機緊貼在耳朵上,全程開著免提,調度員說一句我復述一句。”10多分鐘的施救結束,許超的耳朵嗡嗡作響。
“說不害怕是假的,畢竟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碰到這樣棘手的問題,但更多的是擔心,就盼著車主趕緊醒過來。”許超說,他一邊指揮現場,一邊在心里盤問“救護車怎么還不來?”“那10多分鐘的等待簡直太漫長了,不止是我,現場施救的每個人都焦急萬分。”
因為從事危險品經營與儲藏行業,日常工作就有一定的危險系數,作為站長的他,擔負著排查隱患的重任,也養成了一定的預判和應急能力,所以在這次意外發生后,他和同事們才會反應地如此迅速。當得知目前車主情況穩定時,他懸著的心也放下了。他回家后跟3歲寶寶說“爸爸打了120救了別人一命,你長大后也要多做好事。”
中石化山東青島石油分公司市北片區黨支部書記匡新剛:
聯想到高以翔,全程跪地人工呼吸
最先發現車主出事的仨人,匡新剛是其中之一。據他回憶,當打開車門的那一刻,他目睹車主的狀態,立馬聯想到了去年因心源性猝死去世的中國臺灣藝人高以翔。“搞不好車主也發生了猝死,要趕緊施救。”匡新剛年近五旬,作為安全消防為重的單位的一分子,參加的應急救援培訓特別多,加上日常的社會培訓和自己從媒體上看到的科普,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頭腦里迅速反應出“心臟驟停急救要抓住黃金四分鐘”,趕緊聯合同事將車主抬下車,放到平地上后,匡新剛立刻跪在地上做人工呼吸。
“雖然我參加的心肺復蘇培訓比較多,但真正在活體上操作還是頭一次,其實自己心里也挺沒底的,但當時顧不上那么多,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匡新剛深知搶救前幾分鐘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敢停下來,一邊人工呼吸一邊近距離觀察車主的反應。“人不呼吸的話嘴巴是不動的,因為我就在眼前,所以看得特別清楚,在120的指揮下,施救幾分鐘后,車主嘴巴微微張開往上返氣,那一刻別提多開心了。”
120急救車趕到后,匡新剛配合將車主抬到車上,自己和另外一名同事、黑龍江北路站長孫福江也跟著上了救護車,倆人一起將車主護送至醫院。送醫后,他又跑前跑后幫忙辦理入院手續、通知家屬等,一直等到將車主徹底安頓好了才放心離去。
接受記者的采訪時,匡新剛一再強調“只是盡了分內職責,做好事不愿留名”,“車主一切安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感謝,也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中石化山東青島石油分公司市北片區非油品管理員馬喜寶:
施救后每個人都渾身濕透,心情沉重得說不出話
馬喜寶2011年入職中石化,目前是市北片區的一名非油品管理員,日常辦公就在振華路加油站旁邊的片區辦公樓內。8月31日下午,他在二樓等候站長們前來開會時,也聽到了這聲異響。“我趕緊朝樓下望,看到幾個同事著急忙慌往異響處跑去,本以為發生了交通事故,于是趕緊下樓查看,沒想到有人猝死。”馬喜寶回憶,當他趕到車旁時,著實嚇了一跳。“車主面色青紫,眼球上翻,沒有呼吸沒有心跳沒有脈搏,整個人僵在車里。”從沒見識過這種場面的馬喜寶克服內心的恐懼,著手救人。“公司曾經進行過應急救援方面的培訓,我簡單回憶了下動作要領,便在車里開始做人工呼吸。”待車主被抬下車后,他又配合其他同事測脈搏。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兩天,馬喜寶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仍有些緊張不安。“施救幾分鐘后,車主有了微弱的呼吸和心跳,我便一聲聲‘先生’‘先生’喊他,希望他能有所回應,在場的人都緊張地不敢出聲。”沒有參與心肺復蘇的同事則跑到馬路旁邊站成一排,盼著救護車到來,大老遠聽到了救護車的鳴笛聲便不停地招手,生怕救護車跑過。大家齊心協力,共同作戰,那股勁頭振奮人心。”
待救護車離開后,他和同事們來到洗手間清洗才發現,每個人都滿身大汗,工裝服都被濕透了。恐懼、緊張、擔心……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大家沉重地說不出話來,沉默之下,互相用眼神表達疲憊。
休整過后,推遲的會議照例舉行,馬喜寶和同事們依舊不愿說話,待醫院傳來車主搶救成功的好消息后,他們才卸壓在心底的石頭,放松地交流起來。
中石化山東青島李滄金水路與夏莊路站長于海強:
20年前救過人,這次不間斷胸外按壓
在五人團隊急救的照片中,有一位戴帽子的“加油站小哥”非常引人注目。畫面中,他繃直胳膊,雙手疊加,做按壓狀。這名“加油站小哥”叫于海強,是金水路與夏莊路站長,他和黑龍江北路站長孫福江倆人輪流實施胸外按壓。“胸外按壓要求姿勢標準到位才有效,胳膊必須繃直,這個動作堅持一會兒就特別累,所以我倆交替執行。”于海強說,這事真是趕巧了,我當時正往辦公樓趕,聽到同事喊我“過來救人”后,我先是蒙了一下,反應過來后便迅速跑了過去。因為著急救人,他隨身的背包什么時候被同事摘下的都不知道。
胸外按壓對于海強來說并不陌生,他曾在模型上練習過,但在真人身上操作還是頭一次。為了保證效果,雖然胳膊很酸,人很累,但他不敢停下,只盼著車主盡快蘇醒。“短短幾分鐘的施救,我們就把車主從死神手里奪了回來,這說明我們的動作有效,也讓在場的每個人都體會到心肺復蘇的意義重大!”為此,于海強呼吁全社會行動起來,學習并掌握心肺復蘇這項救命技能。
“該伸手的時候伸手,該幫忙的時候幫忙。”樸素的話語折射出于海強善良溫暖的心。相比其他四位救人同事,于海強多了些許經驗,因為這次并非他第一次救人。早在20年前,他就參與過。那時他剛參過工作,外地出差時,跟朋友一起去飯店吃飯,路過一所學校門口時,恰巧遇到有位接孩子放學的老人猝死。二話沒說,他便加入了急救隊伍,憑借簡單了解的急救技能挽救了一名老人。“沒想到,時隔20年,我又一次參與了施救,越發感受到心肺復蘇的重要和必要。”
中石化山東青島李滄黑龍江北路站長孫福江:
12年退伍老兵積德行善,忘我救人
18歲參軍,30歲退伍,孫福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兵。早在部隊,他就學習了心肺復蘇,沒想到時隔10多年,派上了用場。他回憶,當時他剛停下車,看見對面圍了一圈人,走近一看有人昏迷,他便隨后將手機和開會記錄用的筆記本往旁邊的石臺上一放,加入救人隊伍。搶救猝死車主過程中,他負責胸外按壓。“誰也不想碰上這種事,一旦碰上了就得上,當時心里憋了一股勁,就是盡最大努力把車主救回來!”待通力合作車主恢復心跳,120救護車也趕到后,孫福江又協助急救人員將車主抬上救護車。隨后,他自己也跟著上了救護車。
在救護車上,他幫助急救人員扶設備,親眼目睹了急救人員對車主實施電除顫兩次,眼看車主的痛苦模樣,他在心里默默祈禱“一定要好起來!”待順利送醫后,他才放心地準備回站里開會。這時他才發現,由于走的匆忙,手機錢包都沒帶,怎么打車?他只好跟出租車司機說明情況,并承諾到站后付費。就這樣,司機將其送回。
雖然退伍多年,孫福江一直秉持著軍人的優良作風,積德行善,助人為樂。“無論在部隊還是在加油站,盡我綿薄之力、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是我應該做的。”孫福江堅定地說。
“關鍵人物”楊佳珺
一天接150個電話救回多條命
指導加油站工作人員對車主進行一系列救援操作的調度員楊佳珺,憑借自己專業的指導,為車主贏得生存時間,也贏得眾多讀者贊譽。
今年39歲的楊佳珺是急救中心的“老人”。她工作已經21年,在調度崗位上接過無數的求助電話。在9月1日當天,楊佳珺除了成功指導加油站小哥搶救車主外,還額外接了將近150個有效電話,聲音幾乎都已經沙啞。
每天早上8點,楊佳珺就要高度保持緊張的狀態上班,每天接聽300個左右的電話是她的常態。“雖然大多數時候只有一半有效電話,但是卻總能遇到關乎生死的事情,心源性猝死搶救的,在家中分娩的,甚至還有痰多倒灌導致窒息的,種種事情的發生,都需要我們保持沉著冷靜,盡量指導每個病人都獲得成功的搶救。”
有時,楊佳珺耐心有效的指導并不能得到家屬的認同,甚至有些家屬覺得調度員電話中太啰嗦,耽誤救援時間。“其實,在接電話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緊急派車趕往事發地點了,不會有片刻耽誤,我們保持通話是想讓家屬對病人病情有整體的把握,從呼吸狀況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的胸悶按壓,操作及時可以挽救病人生命。”楊佳珺告訴記者。
楊佳珺曾多次獲得單位獎項
生活中的楊佳珺
一次,一名50多歲的中年男子突發心源性猝死躺倒在地,家屬緊急撥打電話后,楊佳珺第一時間派了車,隨后對家屬進行搶救指導。“你好,患者現在是否躺在平地上,現在有沒有呼吸?他頭下面是平坦的嗎?”楊佳珺話音未落,便遭到對方的指責。“我們讓你派車,你派了嗎?現在哪有時間聽你啰嗦,別給我說,我不會按。”
雖然對方態度強硬,但楊佳珺仍然不斷堅持,說服家屬上前施救,最終患者獲得有效呼吸,為生命贏得寶貴時間,家屬連忙道謝。
楊佳珺曾多次在單位的護士節技能比武中獲得獎勵,在參加護士演講比賽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績,護士節征文比賽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績,多次被評為年終優秀員工。
五年來電話指導成功搶救危重病人97人次
楊佳珺口中先進的MPDS系統2015年開始在青島市急救中心啟用,這種先進系統,可以讓調度員隨時和施救者交流,并通過氣息情況判斷目前患者的狀況,并在合適時機進行胸脈按壓。目前通過MPDS系統,青島市急救中心已經電話指導成功搶救危重病人97人次,其中成功搶救猝死病人47人,哽咽22人,急性分娩28人。
“青島市急救中心調度科現有工作人員21人,主要負責市南、市北、李滄和嶗山的48家急救站的院前急救調度指揮工作,日接聽電話近1000次,派車200余車次,極大程度實現應對突發情況的快速調動。”青島市急救中心通訊調度科科長井國防告訴記者,在接受急救電話時,可以根據MPDS的標準化流程與呼救者進行溝通,根據呼救者的回答,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并給與分級調派,通過電話給予呼救者規范、恰當的自救互救指導,有效填補急救車到達之前的空白時間。
楊佳珺平時主要工作就是在調度室接聽電話
這就意味著從120電話接通的那一刻起,急救就已經開始,對穩定患者病情,實現“零分鐘響應”,真正提高院前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逐步降低了致死率及致殘率。
如何正確撥打120?專家支招
整個事件的發生凸顯撥打120急救電話的重要性,市民在突發疾病或意外傷害時,如何正確撥打120,贏得搶救時間呢?記者采訪了青島市急救中心培訓科主任王秀玲。王秀玲告訴記者,撥打120電話時,呼救者首先要保持鎮靜,語速適中,無效的呼救方式,只會延誤時間。如果是在公共場合,要注意保持現場安靜。
其次,呼救者說話盡量簡潔清晰,第一時間提供呼救的關鍵信息如地址、電話和主要病情。如果不知道該提供什么信息,只要按照調度員的詢問如實回答即可。
要詳細說明地址,越詳細越好,有些報警人由于慌亂,會出現地址描述不清,甚至描述錯誤的情況,給救援造成困難。有條件時,可約定接車地點,派人接應救護車,看到救護車時應主動招手示意,這樣可以有效縮短到達現場的時間。
留下有效的聯系電話,如果是座機,還需留下手機號碼。要注意避免使用欠費或停機的手機撥打120,盡管可以撥通,但電話掛斷后,調度員或醫生卻因無法撥通欠費或停機的電話,而與呼救者失去聯系,延誤搶救時間。
對于危重病人,調度員需長時間保持連線指導救治的,還需提供第二個手機號碼,便于急救醫生與家屬或呼救者聯系。
簡要說明目前主要的病情或傷情,如胸痛、憋氣、暈倒、摔傷、交通傷等等,尤其當病人自己是呼救者,周圍沒有其他人陪同時,更應在第一時間將地址、電話、病情說明,避免因呼救者病情惡化造成呼救中斷,增加施救難度,如有可能,病人應先打開房門,便于急救人員進入。聽從調度員的指揮,不要隨意中斷調度員的詢問, 配合完成呼救受理,協助救治。
同時,王秀玲強調,撥打120后,要保持呼救電話暢通,以便醫務人員聯系;
如果是高處墜落傷或交通傷,病人有發生脊柱損傷的可能,不要輕易搬動病人,應等待專業人員的到達,不要盲目施救。在等待急救車的時候,準備好病人的病歷、醫保卡、身份證、隨身衣物等,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積極配合急救人員進行現場救治和轉運,若是藥物中毒的病人,要把可疑的藥品帶上;若是斷肢的傷員,要帶上離斷的肢體等,隨同病人一同送往醫院。
提前通知物業,協調車輛進出路線,對于樓道狹窄,雜物較多的通道,提前清理,以免影響病人轉運。
若急救車長時間未到達,可再次撥打 120詢問,若病情允許,不要再去找其他車輛,如果病情緩解或已自行送往醫院,也要第一時間通知120調度指揮中心,減少急救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新聞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