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半島網推出“黨史上的今天”專題,帶您回望黨與人民心...
宣言·建黨100年 齊魯問初心|跨越時空 唱響沂蒙精神贊歌
原標題:宣言·建黨100年 齊魯問初心|跨越時空,唱響沂蒙精神贊歌
大眾日報記者 紀偉 杜輝升 郭茂英 蔣興坤 黃露玲 楊庭棟
蒙山巍巍,沂水湯湯。
烽火硝煙中,百萬沂蒙人民“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77年來,朱村村民保持著新年第一晚餃子敬烈士的“年俗”;走進新時代,一群“兵支書”接過旗幟,繼續沖鋒在鄉村振興的“戰場”……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已深深根植于沂蒙人民的血脈中,成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作為沂蒙精神誕生、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沂蒙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大眾日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再次深入蹲點沂蒙山區,尋訪紅色印記,重溫一段段血與火的歷史,感受沂蒙人民在新時代取得的成就。
崢嶸壯志,歲月如歌。“你是燈塔,照亮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81年前,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最為艱苦的歲月,年僅20歲的大眾日報記者沙洪作詞的一曲《跟著共產黨走》,從沂蒙山區傳遍大江南北并傳唱至今,成為沂蒙精神的贊歌。
循著穿透時空的歌聲,5月26日,大眾日報重磅推出大型融合蹲點報道“宣言·建黨100年齊魯問初心”,報紙4-5版推出通版報道《槍林彈雨軍民生死與共 歷蒙山沂水黨群水乳交融》,展現那幅波瀾壯闊、感天動地的歷史畫卷;記者手記《跨越時空的偉大精神》,感受偉大精神力量即使穿越時空,也歷久彌新,依然令人動容;《老中青三代話感悟》,三代沂蒙兒女講述在不同歷史年代,沂蒙精神旗幟如何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全文如下
經槍林彈雨軍民生死與共 歷蒙山沂水黨群水乳交融
在血與火中鑄就的沂蒙精神,激勵人們奮斗前行
大眾日報記者 紀偉 杜輝升
沂蒙精神是全黨精神譜系中的一個重要章節,沂蒙二字也早已超脫出地理概念的范疇,沂蒙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激勵人們奮斗前行。
崢嶸壯志,歲月如歌。81年前,在山東抗日根據地最為艱苦的歲月,年僅20歲的大眾日報記者沙洪作詞的一曲《跟著共產黨走》,從沂蒙山區傳遍大江南北并傳唱至今。81年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大眾日報記者再訪沂蒙山,邊走邊聽邊看,重溫一段段血與火的歷史,感受沂蒙人民在新時代取得的成就。
第一碗餃子敬烈士
“是八路軍救了咱老百姓的命。”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是抗日戰爭年代的“堡壘村”,在該村紅色紀念館的小院里,種著不少銀杏樹,每當有黨員群眾前來參觀,他都會放下手里的活,擔當義務講解員。這句樸素的話語,就是他的開場白。
1944年1月24日,除夕。當天凌晨,日偽軍500余人“掃蕩”朱村一帶,駐守在沭河東岸的八路軍濱海四團三營八連迅速出擊,與日偽軍在朱村進行了6個多小時的激戰,最終將敵人擊退,24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戰斗結束后,八連的戰士們不愿給村民們添麻煩,婉拒了村民送來的年夜飯,男女老少眼含熱淚把連隊送到河邊。正月初一一大早,村民們便自發來到村頭,祭奠長眠在這里的24位戰士。
在朱村紅色紀念館的后院,矗立著一座朱村抗日戰斗紀念碑,24位烈士的遺體就埋在紀念碑旁。每年大年初一,朱村人都會來到這里,將新年第一碗餃子敬獻烈士。這一特有的年俗,在朱村已經傳承了77年。
軍民情暖,魚水情深,這樣的故事不僅僅發生在朱村。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老區,為了保護群眾,八路軍戰士們舍生忘死,“甘以我血換民生”。1941年11月,八路軍115師留田突圍后,已經跳出了日寇“掃蕩”的包圍圈,但羅榮桓、朱瑞研究認為,不能置中心區百姓于不顧,毅然率軍返回,開展“反掃蕩”斗爭;1942年,為解救被日軍脅迫的紅石崖村村民,時任夏蔚區區委委員的武善桐主動承認自己是八路軍,把日軍引到村外后跳崖犧牲。正是有了共產黨“以命換命”,才有了人民群眾鐵心向黨。
除了奮力保護群眾的生命,黨領導的隊伍還在生活上處處為群眾著想。1946年,新四軍進駐前河灣村,陳毅住在村民家里,那時軍部伙房經常需要人幫忙,老百姓也都非常愿意去。陳毅知道后,告訴相關同志,村里來干活的民工,每人每天十斤小米作為用工費,當天結清,從此每人每天十斤小米用工費成了慣例。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如規定不能讓戰馬啃樹皮,幫缺種子的群眾找種子,幫助群眾秋收等,這些規定都在根據地得到廣泛地執行。從“缸滿院凈”的親民作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嚴明紀律,到“喊大爺、叫大娘”的尊民稱呼,再到“挖野菜也要遠離村莊”的愛民行動,我們的黨和群眾走在了一起、連在了一塊。
談起沂蒙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朱村的“老支前”王克昌感觸頗深。1948年,年僅18歲的王克昌成為一名支前民兵,抬擔架、救傷員。淮海戰役期間他推著小車一路南下,給解放軍運送后勤補給物資。新中國成立后,王克昌又投身農業生產、水利建設,與千百萬沂蒙兒女戰天斗地、整山治水,把沂蒙大地變成了“北國江南”。
歷史上,沂河、沭河縱貫沂蒙南北,直達蘇北入淮,水災不斷。為了解決水患,1949年至1953年,沂蒙人民興修水庫、導沭整沂,從根本上解決了沂河、沭河兩岸的洪澇災害。此后幾十年,沂蒙人民持續實施水利設施除險、加固、整修工程,這些工程在2020年還成功抵御了沂沭河1960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
每個時代,沂蒙精神都在煥發新的光彩。進入新時代,朱村的變化越來越大。去年11月,在朱村的村東頭建起了朱村沭河大橋,村民進縣城不用再繞路,可以少走十幾公里;村里建起了扶貧車間,貧困戶可以在家門口就業,2017年時,朱村的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就在朱村紅色紀念館門前,原本住在平房里的村民們將搬入嶄新的樓房,在這些農家院的舊址上,一座紅色教育基地拔地而起,將成為朱村發展紅色旅游的載體。
最后一口飯做軍糧
“革命戰爭年代,沂蒙革命根據地的420多萬人口中,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多名烈士英勇犧牲。”沂蒙革命紀念館講解員陸宇報出的這組數字,詮釋著沂蒙精神的內涵。
在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這組數字被細化成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1941年冬,日本侵略者對沂蒙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一名八路軍小戰士突圍負傷,被日軍追擊。沂蒙紅嫂明德英看到后,立即把他隱藏好,等日軍走遠了,她發現小戰士流血過多暈了過去,嘴角干裂,不時輕微顫抖,像是要水喝。一時尋不到水的明德英,毫不猶豫地解開衣襟,將乳汁擠進小戰士的嘴里。經過明德英的精心照料,小戰士終于康復重返部隊。
“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在當時的沂蒙山區,每個村莊都是“堡壘村”,每個農家院都是“堡壘戶”,用乳汁救傷員的不止明德英一人,許多重傷病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挽救了生命。
翻閱史料時,有一個故事令人動容。1987年秋天,一位在沂蒙山區戰斗過的老戰士重回故地,尋找當年救他的恩人時,一位大娘這樣說:“像俺們這般年紀的人,誰都做過這樣的事。那是應該的,你還尋個啥呢。”
還有寧愿舍棄生命也要保護好烈士后代的沂蒙母親王換于。她創辦的戰時托兒所,先后撫養了80多名革命后代。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才3天,對戰時托兒所里的每一個孩子,王換于都細心呵護。在王換于及其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托兒所的孩子們全都健康長大成人,而王換于卻有4個孫子先后夭折了。
幾十年過去了,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也已經69歲高齡。“我是紅嫂的后人,要把前輩們的精神一直傳承下去。”2004年退休后,于愛梅把志愿宣講當成最重要的事業。十多年來,她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奔波于全國各地,用3000多場志愿宣講,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沂蒙紅嫂的故事,感受到沂蒙精神的偉大內涵。
2016年,于愛梅成立了沂蒙精神傳承促進會,她希望通過搭建平臺,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參與到傳承沂蒙精神的事業中來。目前,促進會已發展了300多名會員,還在省外不少城市設立了分會。
為了紀念沂蒙紅嫂這個英雄群體,常山莊村在老村舊址上建起了沂蒙紅嫂紀念館,一間間老房子,講述著沂蒙人民一心向黨的堅定信念。
“每到節假日,都會有學校組織中小學生來這里參觀。有的孩子還拿起話筒,當起了小小講解員。”沂蒙紅嫂紀念館的講解員程圓說。
今年13歲的李想,是山東臥龍學校北校區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出生在沂南縣大莊鎮河陽南村。“很小的時候,我就常聽姥姥講紅嫂的故事,我一直對紅色故事很感興趣。”李想說。
2019年暑假,沂南縣在各個中小學開展招募、選拔義務紅色小講解員活動,當時李想正上六年級,經過層層選拔,她成為一名義務紅色小講解員。完成了為期一周的強化培訓后,她在紅嫂紀念館上崗了,身穿紅馬甲,聲情并茂地為游客們講述紅嫂的故事。她曾以《永遠的紅嫂》為題,獲得了山東省“紅動齊魯”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特等獎。
退伍老兵當先鋒
戰爭年代,沂蒙人民跟日本侵略者斗爭、跟國民黨反動派斗爭,在蒙山沂水間先后發生了4000多場大小戰斗,孟良崮戰役就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7年年初,蔣介石放棄全面進攻計劃,改為以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為重點的“雙矛攻勢”,集中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5萬人的兵力向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面對國民黨作戰計劃的調整,華東野戰軍充實兵力、完成整編;從4月初到5月初,陳毅、粟裕帶領華東野戰軍在沂蒙山區尋找戰機,于5月中旬經過三天三夜激戰,全殲被稱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并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從1947年1月初魯南戰役到孟良崮戰役,山東解放區軍民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8個旅(師)約20萬人,牽制了國民黨總兵力的四分之一,為全國其他解放區轉變戰局創造了條件。
“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2865名烈士,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蒙陰縣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講解員郭艷陽已經在這里工作了10個年頭,對孟良崮戰役的每個細節都爛熟于胸,但每當她向前來參觀的游客講到這個細節時,還是會熱淚盈眶。
如今,在英雄的孟良崮下,有一個被稱為“兵支書”的群體,接過沂蒙精神的旗幟,繼續沖鋒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
“一直到今天,我們這里的人依然覺得當兵的人都是好樣的。”蒙陰縣野店鎮毛坪村黨支部書記逯良偉說,他的爺爺參加過解放戰爭,父親曾經是工程兵,到了他高中畢業的時候,也毅然選擇參軍。
2019年,退伍后的逯良偉當選毛坪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決定帶領村民啃下制約村莊發展“最硬的骨頭”——修路。毛坪村地處沂蒙山腹地,由于地處偏遠大山環繞,村民們進出不便,周邊村靠著林果產業快速增收,而毛坪村的村民有些只能種植更易打理的板栗樹。
在逯良偉的帶領下,全村村民擰成一股繩,就地取材鋪路,拿出各家的積蓄集資,靠著一股精氣神,硬是修好了8.1公里的環山路。板栗樹換成了蘋果樹,外地客商的大貨車開進了小山村,今年村里還建起了一座冷庫,方便村民貯藏蘋果。
“我們村有49位退役軍人,在修路的時候都是帶頭上。當過兵的人就應該沖在急難險種的地方,在戰場上是這樣,回到村里還是這樣。”逯良偉說。
“沂蒙人民愛黨愛軍的傳統從未改變,從這片紅色土地上走出來的‘兵支書’愛人民、愛家鄉,紅色基因的傳承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蒙陰縣委書記王麗云表示。革命戰爭年代,蒙陰縣有4萬多人參軍參戰,1300余人英勇獻身,13萬余人參加了支前,涌現出了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孟良崮四大娘”、“武工隊長”褚樂芝、“爆破大王”臧西山等先進群體和英模人物。這兩年還有23名像逯良偉一樣的“兵支書”,帶著敢打敢拼的軍人氣質,沖鋒在鄉村振興第一線。
“沂蒙精神是臨沂最寶貴的政治資源、最突出的政治優勢,愛軍擁軍一直是沂蒙精神豐富內涵中最永恒的基因、最閃亮的底色。”臨沂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楊曉東表示,廣大沂蒙兒女素有參軍報國的光榮傳統,每年新兵入伍數量始終位居全省第一。
在毛坪村隔壁,是沂蒙六姐妹的故鄉野店鎮煙莊村,這個村有41名黨員,其中33名是退役軍人。走進沂蒙六姐妹紀念館,一座肅穆的六姐妹群體雕塑矗立在眼前:有的懷抱傷員,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扛著彈藥箱支前。
公方蓮是沂蒙六姐妹的一員,據公方蓮的大兒子伊廷傳回憶,他的兩個舅舅都是共產黨員,受家庭影響,他的母親公方蓮很早就加入了共產黨,投身革命活動和支前工作。
伊廷傳印象最深刻的是母親手上有一處顯眼的傷疤,這是在支援孟良崮戰役期間留下的。當時公方蓮一人看著三盤鏊子烙煎餅,兩天兩夜沒合眼,自己一個人就烙了160斤煎餅。到最后頭暈眼花,眼皮兒直打架,就在鏊子邊睡著了,手伸在火燙的鏊子上,烙出了水泡,掉了一層皮。她用涼水洗一把臉,又繼續烙,一直堅持到完成任務。等煎餅運去前線時,公方蓮也累倒了。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伊廷傳曾問母親為什么要這樣拼命。“為啥?前線戰士正在沖鋒陷陣、流血犧牲,為的誰?別說燙了個疤瘌,就是搭上我的命,也決不能讓親人餓著肚子打仗!”公方蓮回答。
每年八百萬人進沂蒙
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區戶戶忙支前,村村有烈士,鄉鄉有紅嫂。如今,這些紅色基因已經深深根植于沂蒙人民的血脈中,成為了一種寶貴的財富。
近年來,臨沂市依托全省數量最多的紅色遺存,打造了一大批沂蒙黨性教育基地,目前各類已建成或在建的沂蒙精神教育館、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沂蒙精神教育實踐基地達142處,每年吸引800多萬人次來到臨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叫響了“紅色沂蒙山”的品牌。
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精神,穿越時空仍歷久彌新。一代代沂蒙精神踐行者前赴后繼,不斷結合時代特色,為沂蒙精神賦予新的內涵。臨沂市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愿者服務團自2018年成立以來,針對孤貧兒童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這些孩子有些沒有父母陪伴,還有的因為父母罹患疾病,很難給予孩子關心和教育。目前,志愿者們走訪了臨沂市全部的9000多個村居,摸排出5317名孤貧兒童,并和他們組建起了“臨時家庭”,定期走訪,悉心陪伴,希望實現“沂蒙無孤”。
幾個月前的春節期間,服務團組織臨沂市各區縣、鄉鎮的志愿者開展了陪孤貧兒童過大年的活動。“我們這個常山莊村是紅嫂的家鄉,當年紅嫂為了辦好戰地托兒所,拿出家里最好的糧食先給革命戰士的孩子吃,現在我們先給需要幫助的孩子買新衣服,是一樣的道理。”服務團成員、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一家飯店的老板高偉,結對幫扶一對失去父母、跟著爺爺一起生活的中學生姐妹,今年春節前買了兩套冬衣和兩雙鞋子,送到兩姐妹家里。高偉說,無私奉獻是沂蒙人的光榮傳統,革命戰爭年代的紅嫂們是這樣做得,我們這代人依然要這樣做,現在把這個道理講給孩子聽,相信她長大以后也會這樣做。
隨著臨沂市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愿者服務團的事跡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們也建起了類似的志愿者組織,將“沂蒙無孤”變成“天下無孤兒”。2019年,一個湖北省襄陽市的考察團來到馬牧池鄉,參觀了沂蒙紅嫂紀念館,又詳細了解了高偉等一眾志愿者的工作。回到湖北后,這些志愿者成立了襄陽市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愿者服務團,并留下了這樣的評價:“紅色土壤,培育大愛。”
目前,孤貧兒童幫扶的“臨沂模式”已經推廣到了濟南、青島、湖北襄陽等7個城市,全國各地還有20多個城市正在籌建,與幫扶經驗一同傳播出去的,還有沂蒙精神這種催人奮進的力量。
去年9月4日,一座沂蒙精神展館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開館,悠揚的《沂蒙頌》在展廳里回蕩。據臨沂市駐滬流動黨員黨委書記王相恩介紹,目前上海沂蒙精神展館已經成為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9所院校的紅色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吸引了上海各級機關、在滬各類企業黨員干部職工開展紅色教育。
為了傳承弘揚沂蒙精神,臨沂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設了沂蒙精神展館;在浙江省嘉興市舉辦了“沂蒙精神圖片展”,接待參觀團體1700多批次12萬人次;組織“沂蒙精神沂蒙兵”萬里行活動,赴20多個省采訪100余名臨沂籍官兵。
記者手記
跨越時空的偉大精神
大眾日報記者 紀偉
行走在蒙山沂水之間,總是會在不經意間,被這片紅色沃土上的人和事感動。
在費縣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參觀時,這里的講解員李聰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距離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三四里遠的一處栗子林里,有一座程可烈士犧牲地紀念碑。因為位置偏僻,少有人來到這里。但今年的清明節過后,李聰卻在這里發現了一束無名的鮮花。回到家后,李聰將這束鮮花的照片發到了網絡上,并配了一句話:“因為他(她)記得,讓我覺得,程可還活著。”
在臨沭縣曹莊鎮朱村采訪時,記者見到了曾在這里工作的大學生村官王洋。2016年大學畢業時,她就來到朱村,幫助村里人做電商賣菜,發展服裝產業謀脫貧。結束大學生村官服務期后,她又進入曹莊鎮扶貧辦工作,繼續扎根基層。交流中,記者得知了一個細節:她和男友相戀7年才結婚。“其實也不想拖這么久,但是基層扶貧工作擔子很重,沂蒙山區又是全省扶貧的重點,只能讓他先等等了。”去年國慶假期,她才與男友舉辦了婚禮。而在此前,這場婚禮已經被推遲了兩次。一直到今天,她仍在朱村結對幫扶5戶脫貧享受政策戶,每次去村里走訪時,看到幫扶對象家里的洗衣粉快見底了或米面不多了,她都會在下次走訪時默默帶一些送去。
平邑縣九間棚村坐落在沂蒙山區腹地的龍頂山上,去這個村采訪時,汽車在盤山公路上轉了一道又一道彎。進村后,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告訴記者,這條3.5公里長的盤山路一共拐了24道彎。20世紀80年代,為了打破貧困的枷鎖,劉嘉坤帶著全村人一起,靠著肩扛手抬,修通了盤山路,下山進城辦廠,靠著金銀花產業富了起來。在這之后,九間棚村沒有停止奮斗的腳步,連續多年在新疆等偏遠省份推廣金銀花扶貧項目。目前,這個昔日的窮山村,已經讓15萬畝扶貧金銀花開滿了全國。“每到一個地方,在推廣金銀花技術之前,我們都會給當地村民播放沂蒙精神和九間棚村脫貧的紀錄片。因為脫貧不光靠產業,還得靠一股精氣神。”劉嘉坤說。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每每聽來,總會濕了眼眶。這些故事為什么能直抵心靈最深處,因為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力量,即使穿越時空,也歷久彌新,令人動容。
老中青三代話感悟
●廉士軍 費縣縣委黨校副校長
我27歲入黨,入黨之后的28年時光大多是在基層鄉鎮度過的。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費縣薛莊鎮工作期間,通過參與挖掘整理大青山突圍的史料,對沂蒙精神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認識。這片熱土孕育的“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歷經戰火淬鑄,跨越各個時期而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到費縣縣委黨校工作之后,我把沂蒙精神的挖掘和講授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先后幾十次進村入戶,深度挖掘了一批催人淚下的事例。今后,我希望把沂蒙精神專題課講得更深、更細、更透,讓沂蒙精神廣為人知、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殷方方 莒南縣十字路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統戰委員
我們莒南縣戰爭年代曾經有“山東小延安”的美譽。如今,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干部,我一直把沂蒙精神的宣講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也一次次被發生在沂蒙大地上的感人事跡、鮮活故事所感染、激勵。沂蒙精神就是一種紅色基因、精神火炬,是廣大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的精神,一直引領著千萬沂蒙老區人民奮進新征程、奪取新勝利。
●張曉春 蒙陰縣桃墟鎮大學生村官
我在工作中接觸過一份黨員登記表,登記表的主人是一位新中國成立前的老黨員,現年103歲,名叫董長松。翻開登記表的時候,我發現了這樣一句話:“共產黨員應努力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踐行這句話,1948年,董長松作為民兵排長,帶領村里40多個民兵組成的小車隊,一路跋山涉水,途經三省,寒冬里鞋穿破了,就赤著腳在雪地里走,把軍糧送上前線。這種精神感染了我,我們年輕人要接過沂蒙精神的旗幟,到條件艱苦的一線經受鍛煉增長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