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山東?戰秋汛丨防洪防秋汛一線蹲點:為了身后1.5萬畝玉米地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本報通訊員 李曉偉 劉晶晶
“近十天,這水得漲上來1米半。今天我看是穩住了,沒漲也沒退?!?0月8日下午2點,鄒平市碼頭鎮高王村69歲的村民張希夏提锨走上段家村黃河生產堤,急切地觀望水勢。
900多米長的生產堤主體防護加固工程7日已經完成。中午得知還需對生產堤個別點位削坡護堤,張希夏第一時間報名來鏟土。自9月29日段家村黃河生產堤防護加固工程啟動以來,張希夏每天都要來一趟,需要幫忙他就鏟土裝沙袋,即便不需要,他也要到現場守著才安心。
“以前我家就在這生產堤旁邊,1976年隨村里遷到堰外了,但是村里的地都在堰里呢,你看,棒子都還沒收呢!”
一面是滔滔黃河水,一面是等待收獲的1.5萬畝玉米地。由于黃河秋汛嚴重,轄區黃河段流量連續多日超過5100立方米每秒,部分生產堤受河水沖刷,防汛形勢嚴峻。
“現在心里就一個想法,生產堤必須得守??!”65歲的新張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含福說。
挖土方、筑堤壩、投柳石枕、鋪土工布……碼頭鎮黨員、干部全員行動,各鎮搶險救援隊緊急馳援?!笆氐倘恕眰冺旓L冒雨,在鄒平黃河河務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連續奮戰9天。
“3日那天,下了四場陣雨,雨很大,水很急,穿著雨衣,雨水順著領子流進去,雨鞋里的水裝滿了倒掉再穿上。生產堤剛筑起來,還沒鋪土工布,特別泥濘,腳踩下去都拔不出來。那是最艱苦的一天。”碼頭鎮副鎮長朱訓興說。
站上被沙袋、柳枝、樹樁、鐵絲、土工布嚴密護衛的生產堤,眼前的黃河水仿佛被切割成兩半,絕大部分河水急急向東奔涌,南側貼近生產堤的小半米河水卻緩緩回轉西流。
“這是柳石枕起了作用,河水改向了,減少了對生產堤的沖擊?!秉S河碼頭段防汛總指揮、碼頭鎮黨委書記王萌說,秋汛還得持續十幾天,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拔覀兙o急調集了20位干部群眾和20位應急救援隊隊員,進一步提升防護標準?!?/p>
土工布很重,被分割成10米×6米的規格后,卷起來,搭在三根竹竿上,由6人抬上生產堤,平鋪在剛剛削平的堤坡上。沙袋一個四五十斤重,七八人組成了“流水線”,由堤下傳送到堤上。
腰拴防護繩的救援隊隊員,用鐵絲將三個沙袋綁在土工布下端,喊著口令遠遠地拋下河,再用長竹竿捶搗,放沙袋壓實。從下午2點到5點半,他們共完成2個點位的升級加固。
經過9天的連續奮戰,堅強的“堡壘”終于重新挺立。
應急救援隊鄒平黃山大隊大隊長張玉強告訴記者,救援通知下發后,不到半個小時就有24名隊員自愿報名,大部分隊員是臨時請假參加這次搶修的。而在2號到6號的生產堤防護加固工程施工過程中,應急救援隊共派出500多人次參與搶修。
“很多隊員都是接到通知后從外地趕回來的。”張玉強說。
截至目前,黃河碼頭段累計加固生產堤3120米,動用大型機械40余臺次,調運土方2.5萬余方,人力1000余人次,使用土袋17200個、土工布10000方、鐵絲410公斤、柳料6600公斤。
天色漸暗,橙紅色的夕陽漸漸陷入云潭。又一卷土工布被抬上了大堤,在6人方陣左后角“壓軸”的,正是剛剛裝完沙袋的張希夏。
“您體力真好啊,又扛上竿子了。”記者笑著打招呼。“啊,得真干啊!我們只要心齊,就沒有干不成的事!”張希夏說。
1.5萬畝玉米地,在張希夏身后,散發著金黃色的收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