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今又重陽。重陽之日,有祈福、有親情,更有數不盡的牽掛。青島各界開展豐富多彩的重陽節主題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進一步倡導敬老、愛老、助老的新風尚。
重陽話養老 | 守護青島失智失能老人 長護險9年如何煉成3.0
在嶗山區錦云村老年公寓,老人們在進行康復訓練。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雪蓮
又是一年重陽,這是屬于老年人的節日。截至2020年底,青島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04.26萬人,占總人口20.28%,高出全國1.6個百分點。數據顯示,失能失智人數不斷增加,全市現有失能半失能老人約30萬人,其中重度失能7萬多人。
衰老與疾病并存、醫療與照護共需、家庭照護負擔沉重等,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真實寫照。如何讓這一老人群體以及他們的家庭可以更好地生活?從2012年到2021年,青島市用9年時間為失能失智老人打磨“長護險”,9年時間,青島長期護理保險享受待遇人數從約8000人擴大到了7.1萬人,資金支出從約4500萬元增長到了35億元,護理服務機構從143家增加到了978家。
被長護險改變的老人和家庭
9日,細雨蒙蒙,即墨潮海街道窯上村,71歲的村民劉國忠家里,屋里屋外收拾得利利索索。如果沒有看到炕上躺著的插著胃管的老人,還有旁邊的醫生、護士,你很難想到這個家庭住有一位重病老人。
插著胃管的老人是劉國忠的老伴兒70歲的杜淑香,她患心腦血管病、類風濕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十多年,一直需要劉國忠照顧。去年10月的一天,杜淑香突然昏迷,四肢抽搐,被救護車緊急送往即墨區醫院,急救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并告訴家屬老人的生命不會超過三個月。
在醫院里治療無望,杜淑香被家人接回家靜養。剛回家的她,插著胃管,需要每個月到醫院更換一次。老人的腰、臀部還有大片的褥瘡,護理起來難度很大。
劉國忠兩口子只有一個女兒,就是普通的工人,家里孩子還在上大學,她也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她要照顧她媽,就得三天兩頭請假,哪個廠子也不能同意啊,她要不上班,家里就沒錢,連孩子上大學都要受影響。”劉國忠告訴記者,那段日子,全家人備受煎熬。
“家里有這么一個病人,還能安安心心過日子,多虧了這個長護險,多虧了維普的醫生、護士和護理員。”劉國忠的感激發自內心。
在一家人最困難的時候,老人成功申請了長護險資格,服務機構是維普公司德福診所。最開始時,是診所的醫生、護士上門服務,醫生每個月來給老人換一次胃管,護士給老人清理褥瘡。從今年4月1日開始,又增加了護理員,幫老人按摩、擦拭身體,熟了后,還會順便給老人把家里衛生打掃了,雖然這并不在其服務范圍之內。
“去年說我老伴兒最多活三個月,現在都一年了,一次醫院都沒去過,身上的褥瘡也差不多好了。”劉國忠說,自己現在每天就安心照顧老伴兒,女兒也能好好上班,因為有長護險的報銷,家庭經濟壓力也小了很多。
從臨終關懷到提前干預
走進九水東路上的青島市嶗山區錦云村老年公寓,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在兩位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用助行器在一樓大廳里鍛煉。
“我們這里有失能和失智老人專區,這些設備,老人們都在用。”青島市養老協會副會長、嶗山區錦云村老年公寓負責人閆榮杰告訴記者,很多人一提到長期護理,想到的就是臥床、各種插管,那是延續了生命,卻沒有質量,“我們這里致力于通過各種康復手段,提前干預,以延緩老人的失能失智進程,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老人在這里做一次康復訓練40元錢,參保職工經過長護險報銷后,自己只拿4元錢。”閆榮杰說,失能失智的老人,如果沒有人為干預,很多身體退化是非常快的。“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有一名康復師,現在有9名康復師,每天都滿負荷工作。”閆榮杰說。
在養老院六樓的失智專區,記者印證了閆榮杰所說的老人康復效果。活動室內工作人員很多,差不多兩位老人就有一位工作人員照顧,有的甚至是一對一,工作人員滿面笑容,像幼兒園老師哄孩子一樣,陪著老人。
“我們這里167位老人,工作人員就有110人。”閆榮杰說,老人一直臥床不動,需要的工作人員是最少的,但你要保證老人的生活質量,就要讓他們盡量動起來,一動就有安全隱患,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為他們服務。
閆榮杰致力于通過康復等手段延緩老人們的失能失智過程,青島市醫保局也在積極探索保障關口前移。2020年建立了預防和延緩失能失智保障機制,將保障范圍擴大到輕中度失能失智人員及高危人群,延緩其進入重度失能失智的發展進程。
目前,青島在全市建立了11個認知癥友好社區,累計為3000名老人進行認知癥篩查,為712名老人進行賦能訓練,1000余名照護人員參加了技能培訓,營造了失能失智早發現、早干預的良好社會氛圍,在國內長護險領域起到了創新引領作用。
市場化長護近九成為民營
青島從2012年成為全國首個長護險“吃螃蟹”的城市以來,不少城市紛紛來青島取經,但往往是“經是好經,卻沒辦法念”,因為沒有機構能干這個活兒。而青島這9年長護險能夠不斷發展,從職工到居民,從城市到農村,離不開機構,尤其是民辦機構的支撐。
青島市佳家康醫療集團初創時是一家社區醫療機構,2012年承接護理保險業務,初期開展業務時醫護人員14人,服務對象120人。經過多年發展,這家機構已經成長為青島照護服務領軍企業,現開展護理保險業務分支機構29家,床位數1600張,照護服務人員287人,服務對象1600余人。
像佳家康這種醫療集團的發展,得益于青島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青島長護險從一開始,就是政府搭臺,機構唱戲。按照“政府+市場”的思路,政府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護理機構良性發展,實現護理資源優化配置。
青島堅持公辦民營、本地外地一視同仁的發展原則。引入連鎖化、集團化發展理念,支持社區嵌入型連鎖機構發展,全市連鎖護理機構超30家。建立照護服務質量評價機制,今年上半年100家護理機構參與評鑒,評出了19家A級護理機構,促進了機構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市定點護理機構數量達978家,其中民營機構占87%,提供護理床位3萬余張,解決就業崗位2萬個,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發展的良好生態格局。
青島長護險的發展,在為機構提供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即墨區醫療保障局護理保險科科長馬銀環告訴記者,現在即墨全區已有定點照護機構60家,區里鼓勵連鎖機構發揮其組織管理和專業的優勢,吸引本地閑置勞動力,經過專業培訓,充實到農村照護服務隊伍,截至目前共吸納200余人。
■延伸 9年,青島長護險從1.0到3.0
青島早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之初,就同步開始探索“家庭病床”“老年護理”等失能保障模式。
2012年,青島長護險1.0版出爐。當年,青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政策覆蓋范圍為參保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對符合條件的城鎮參保失能老人,按一定比例報銷醫療護理費,減輕老人家庭經濟負擔。
2015年,青島的長護制度從城鎮參保人,覆蓋到全體城鄉參保人。2016年,青島市被確定為國家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
2018年,經過6年探索的青島長護險,進入2.0時代,在城鎮職工中創新實施了醫療護理與生活照料一體化保障的新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青島長護險2.0版,除了按比例報銷醫療護理費,也開始兼顧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費負擔,不過生活照料費報銷只面向參保城鎮職工。
從2021年4月1日起,青島長護險3.0正式上線。3.0版長護險,即修訂后的《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辦法》,對職工護理保險和居民護理保險兩項制度進行統一設計,統一制度構架,統一待遇項目,統一經辦服務,城鄉待遇水平保持一定差異,著力補齊農村照護服務短板,2.0版時只面向參保城鎮職工的生活照料費報銷,擴大到參保居民人群。到2021年青島長護3.0版上線,青島長護險已覆蓋全市909萬城鄉參保人。
2012年至2021年,青島長期護理保險享受待遇人數從約8000人擴大到了7.1萬人,增加近8倍,資金支出從約4500萬元增長到了35億元,護理服務機構從143家增加到了978家。而參保人發生的醫療費據實按比例支付,生活照料費與個人照護需求評估等級掛鉤。其中,參保職工報銷比例90%,生活照料費每月最高支付1500元;參保居民報銷比例75%~80%,生活照料費每月最高支付10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