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價上漲引發“羊群”效應
“每個月的房價統計數據是我最愛看的資料,我喜歡從這些貌似干癟的數據中分析下一個投資的區域。”張曉陽說,2003年以來,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房價每個月都會“摸高”,漲聲一片的房地產市場開始引發“羊群效應”,越來越多的人攜款加入炒房的行列。
“那是一個神話般的時代!”張曉陽說,在這段時期內,青島樓市的炒房界吸引了老年、中年和青島群體,炒房者一度奉行的教條就是“買到即賺到”。
2003年和2004年兩年間,青島市中心區的房價漲幅超過30% 。另一方面,2003年以來島城各銀行全面開展個人住房貸款業務,青島市個人住房貸款金額逐年大幅增加,2004年全市個人住房貸款累積增加728億元,同比增加106億元。
“炒房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有些人上個月買了一套房子,等下個月拋出時就已經成為百萬富翁。”那時候盛行著“不要輕視你的同行”這句話,不少炒房者利用一年的時間就經歷了從一貧如洗到百萬富翁的巨變。暴富在那個年代成為一種習慣。
2002年底,張曉陽的一個同行以每平方米約2700元的價格拿下市北區一個新盤的14套商品房,到2004年這個樓盤全部售完時,房價已漲到每平方米近5000元。該同行以4700元的單價將房子放到二手市場上,短短兩年時間就賺回了近300萬元。
“國八條”讓市場從秋入冬
據龍江工作室的總經理龍江介紹,2003年的青島樓市已經是烽火四起,大鱷已經加快拿地的步伐。“市場一片忙碌的景象 ,有地的企業忙著找錢,有錢的企業忙著圈地,土地市場非常活躍。”龍江說,地產大鱷城建集團入主浮山后開發項目,湖光山色的房子定價達到每平方米5000多元,出乎很多購房者的意料。而到了2004年,5000元/平方米的價格開始為人們接受。
2004年,因為市區房價上漲太快,不少短途炒房客因為資金有限,開始把目光移到四方區和李滄區,于是該區域的房價應聲而漲,百通·杭州花園的價格隨即在當年達到5000元/平方米,李滄區的華易·春之都的二手房價格也突破了4000元/平方米。
因為交通配套條件的改善,青島人的居住區域逐漸向東、向北擴大。據張曉陽回憶,那時的炒房客每天的工作就是夾著包成天在大小樓盤或中介門店游走 ,尋找具有升值潛力的樓盤出手。僅在兩年之間,他先后投資過市南區西部、市北區臺東商圈、四方區以及李滄區的不少樓盤,炒房的足跡遍及了市內四區,甚至開發區也曾做過兩宗生意。“不用擔心房子總價高沒人買,會壓在手里出不了手,房價越漲越有人追著買,出手非常容易 。”張曉陽說。“一個行業如果缺少調控,很容易走上瘋狂的極端。炒房者引發的樓市泡沫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分析和控制,每個炒房者都無異于在自掘墳墓。”張曉陽說,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房價的非理性上漲,2005年3月底,國務院出臺調控房價8條意見(俗稱“國八條”),對房地產市場的炒房群戴上了一道“金箍咒”。
■相關鏈接
十年大事記
(2003年~2005年)
●2003年
《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18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房地產是支柱產業。
●2004年
7月,根據國土資源部、監察部2004年第71號文件規定: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六類土地全部實行公開的土地出讓制度,采取公開招標、公開拍賣、公開掛牌的方式出讓土地。此為“8·31大限”。住宅土地用地價格由此一路猛漲。
同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嚴格拆遷管理的通知》。
●2005年
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舊“國八條”)。
4月國務院出臺的《加強房地產市場引導和調控的八條措施》(新“國八條”)。
5月,國務院轉發了建設部等七部委的《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此即25號文。國家層面控制房價行動就此啟幕。
本專題撰文/記者 王愛科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倩倩]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