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講述: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景區銷售公司品牌媒體部經理 王佳青
祭月是古時過中秋的傳統,隨著歷史的變遷,漸漸被人們遺忘在過去的歲月中。但江浙地區的烏鎮,卻將這項傳統民俗保留了下來,并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增添了一些現代內容。
王佳青介紹,連續參加、組織了幾次烏鎮景區的中秋祭月活動,讓她這個80后,對祭月這項流傳了上千年的習俗活動,有了詳盡的了解。王佳青告訴記者,烏鎮景區的祭月大典是中秋節回歸傳統的一個儀式,一般會選擇在晚上7時30分左右舉行,整個活動大約持續一個小時左右。
祭月大典一般分為四大步驟,其中前兩個步驟是重中之重。“第一步是供斗香。斗香很高,比普通的香要花哨,寓意更接近明月;斗香上糊著紅色紗絹,還插著彩旗,彩旗上還有仙女、天神之類的畫像;斗香要擺放在八仙桌上,八仙桌上除了放斗香,還要放普通的清香,還有一些寓意吉祥的時令水果以表心意;供品擺好后,第二步——宣讀祭月詞就開始了。宣讀人一般是當地的土族人,德高望重,因為方言的關系,很多人聽不懂祭月詞是什么意思,但都明白寓意著豐收、團圓,宣讀完畢,會將斗香燒掉,據說這是為了讓嫦娥看見祈愿,保佑一家平安、祈求豐收。洗明目是祭月活動的第三步,其實就是用浸潤了“明月”的京杭大運河的水洗臉洗眼睛,有越洗越明亮的寓意;最后是拿著花燈走橋,據說有走百橋驅百病的淵源,而且走的時候不能走回頭路。”
王佳青告訴記者這幾年來,烏鎮景區舉辦的祭月大典也增加了一些新內容,比如2008年的時候,舉行祭月的地點——烏鎮西柵社區還特意準備了包含皮影戲、蘇州評彈、黃梅戲、花鼓戲等在內的中秋晚會等,充滿節日氣氛。記者 文鴻飛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專題:
輕松愜意 玩轉2010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