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從古詩詞乃至唱曲中提取一個最有人緣的公因子,我還真想不出哪個詞可以和“月亮”來競爭。什么“床前明月光”、“千江有水千江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隨手拈來,數不勝數,美不勝收。可以想見,在那連煤油燈也沒有的時代,月亮除了可以作為夜間照明的工具,還是一個最好的娛樂項目,雅俗共賞。
雅的,比如李白、蘇軾,溫一壺老酒,燒一盤肘子,對酒當歌,有沒有陪伴無所謂,自古高人多寂寞,人多了還不一定寫得出那千古絕唱;俗的,就是一大家子團團坐,清秋月圓,白露微微,長輩一邊用蒲扇為孩子們趕著蚊子,一邊講那千講不煩萬聽不厭的嫦娥奔月:你們看你們看,那個穿長裙子的是嫦娥,彎腰伐樹的是吳剛,下面蹲著搗藥的是玉兔……孩子們就托著腮,沉浸在無邊無際的神往和遐想之中,恨不得自己也去偷一把藥吃了,變成嫦娥姑姑。
天生喜歡月亮,喜歡到骨頭里,喜歡到心肺里。最喜歡的詩是“明月幾時有”,最喜歡的曲是“春江花月夜”,最喜歡的事是在屋檐下看月亮。小時候,家還是平房,每到傍晚就會升起裊裊炊煙,晴朗的夜空,月亮沒處躲沒處藏,一出來就會讓人逮到,從那寫意的一抹開始,一天天看著它豐滿起來,再一天天地消瘦下去,陰晴圓缺,周而復始。如果走夜路,月亮會在頭頂上亦步亦趨、默不作聲地跟你一路!什么月明星稀、眾星拱月、彩運追月還有牛郎織女等等,根本就不是書上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維妙維肖的圖畫,刻在了心里,印在了腦海中。后來,矮屋變成了高樓,一出門各種燈光就會簇擁而至,興之所至才會抬頭找找月亮,卻需要扒拉開若干的高樓,找見面色蒼白的它,那寂寞的樣子,滿是無言的憂傷。
賞月也由一種自然的娛樂變成作秀。網上掛出賞月的好地方,統(tǒng)統(tǒng)在僻靜的山間。很難想象,一大家子人,吃罷中秋的飯,再開車跑出好遠好遠,只為看月亮。那心境,如何會有在屋檐下看月亮的輕松和愉悅,如果不去,我們的孩子又會不會從此失去月亮,失去對月亮純凈的依戀和美好向往?
中秋夜,我不會刻意地跑去“賞月地”看月亮,卻會披著初秋的微涼,去海邊木棧道,抬頭望天,只是不知道會有驚喜還是悵惘。潘淺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專題:
輕松愜意 玩轉2010兩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