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人:林國基,66歲,退休干部
每年到距離中秋節(jié)還有兩三天的時候 ,老青島——林國基老人,他作為家里的老大,就會電話聯(lián)系其他兄弟姊妹,相約中秋節(jié)的當(dāng)天晚上去 89歲的老母親那兒聚餐 ,而且會在電話中相互通通氣,我家?guī)н@幾樣?xùn)|西,你家?guī)菐讟訓(xùn)|西,以免有些東西帶重了。
“不管是誰帶,有這么幾樣是不能少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還有了些許變化 。”林國基告訴記者,以下這些變化是最大的:
一是月餅。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小時候吃自家蒸的月餅或一家人分吃一個大月餅的感覺了,即便如此也肯定要帶,因為孩子們喜歡吃,我們大人一般會把象征團圓之意的水餃當(dāng)成主食。
二是烤雞。因為雞有“ 吉利”的寓意,但這幾年,我們帶烤鴨的次數(shù)漸漸多起來,因為從健康的角度來說,烤鴨要比烤雞好。
三是酒。原來中秋聚餐的時候 ,都是喝白酒,后來覺得白酒太烈了 ,就改喝啤酒,不過,自從我退休后就開始自制葡萄酒,打這開始,帶的酒也改成自制葡萄酒了。
四是水果,比如寓意“多滿”的葡萄,再比如寓意“平安”的蘋果都要帶上一些。
中秋節(jié)當(dāng)天,一家老小,16口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這些美味,喝酒、聊家常,絕對是其樂融融。記者 文鴻飛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相關(guān)專題:
輕松愜意 玩轉(zhuǎn)2010兩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