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楓逸 7月2日,云南省綠春縣元綠二級公路綠春段發生垮塌事故,整條路飛下懸崖,一輛面包車被甩下懸崖致1死2傷。公眾質疑公路為“豆腐渣工程”,綠春官方稱,暴雨導致山體滑坡,“絕不可能是公路的質量問題”。據悉,綠春公路于今年4月27日試通車,投資42.18億元。(7月5日《北京晨報》)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在現實中,有些不幸的事故卻總能找到驚人的相似。去年6月27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新三公路在試通車第二天即發生下陷坍塌事故,被稱為“史上最短命公路”。事后,專家組得出的結論是“這次事故屬于強降雨引發的自然災害”,引發輿論一片嘩然。
如今,云南綠春剛修好的二級公路試通車剛剛兩個多月,路面就飛下懸崖,相關部門依舊把責任歸咎于“老天爺”,恍如時光倒流、昨日重現。誠然,惡劣的天氣會導致意外災害發生,然而當地無視公眾質疑,在未開展調查之前,匆匆否定質量問題,令人詫異。顯然,飛下懸崖的不只是公路,還有些別的東西。
質量為本的責任意識。公路不是修建在溫室里,必須接受惡劣天氣和地質災害的嚴峻考驗。綠春縣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不斷,被認為是“全國最不安全的縣城”。顯然,針對這種特殊地質特點,公路建設方理應事先采取相應的防護對策,盡可能消除安全隱患。
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在專家調查之前,當地宣傳部長作為一個“外行人”,竟然斷言“絕不可能是公路的質量問題”。試問,如果公路質量過硬,雨水豈能輕易將其沖下懸崖?急匆匆推卸責任,想當然否定過失,不僅違反實事求是原則,更折射出有關部門的色厲內荏,讓人心生疑竇。
對待質疑的理性態度。“最短命公路”事件中,恰恰是公眾的質疑推動調查的深入,揭露出未批先建、趕工期和未竣工驗收即試通車等一系列問題。如今,當地有關負責人把網友反映的問題定性為“純屬亂說”,這種對輿論的輕蔑,嚴重傷害了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也無助于找出問題真相。
與有形的公路相比,這些無形的東西飛下懸崖才是更可怕的。難以想象,如果一條通車僅兩個月的公路發生如此嚴重事故都不算質量問題,那還有什么工程算得上是豆腐渣?如果一起導致1死2傷的悲劇都被認為是正常事情,那要有多少生命代價才能刺痛神經?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m.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