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勇海
春節期間的廟會商業味越來越濃,文化味越來越淡,引發眾多游客不滿。對此,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民俗學專家高巍日前透露,一項最新統計結果顯示,50%的人明年不打算去廟會,75% 的人認為廟會就是商業推銷。如今許多廟會確實只剩下小攤了,由于攤位費太高,大家只好都賣烤羊肉串,因為利潤高,有特色的東西反而擠不進廟會。(2月21日《北京晨報》) 在老一輩人印象中,傳統廟會似乎是一個展示民俗文化、體育娛樂的活動,有各類藝人奇人表演民間歌舞、民間絕活,展示傳統手藝和工藝,或進行群眾體育活動。雖然也有各式賺錢小攤,但總不至于喧賓奪主。那個時候,“只有逛了廟會才算真正過了春節”。
如今的廟會,商業味則完全蓋過了文化味。有人形容是“烤串大會”或“小吃大集”,有人調侃是“小商品市場搬家”和“物資交流會”。而且千篇一律,陷入同質化怪圈。而民俗文化、體育娛樂、絕活絕藝等,則因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成了廟會可有可無的“配角”。這樣的廟會,幾無文化承載能力可言。因而現今,“去逛廟會的人多,逛完回家罵廟會的人同樣不少”。
如今的廟會為何失去了文化味?要我看,絕不是展示傳統民俗的廟會在老百姓中間已找不到市場,也不是傳統文化難與現實生活對接。據報道,今年春節,北京各家廟會總客流達到了272萬人次,各廟會連續三年人氣走高,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廟會這種傳承民俗的形式本身,仍是備受歡迎的。
問題的關鍵在于 ,廟會組織者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廟會,當成了一個賺錢工具,將原本具有一定公共服務屬性的廟會,變成了一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商業載體,從而一年更比一年響地高喊“要做大這一塊春節旅游蛋糕”。
筆者認為,廟會過度“
商業化”勢頭必須遏制,為此,地方政府應走出“誰的地盤誰主辦”和只算“經濟賬”的誤區,對廟會項目招商、價格競爭等進行必要干預,不能完全放手給市場;也有必要由政府出資,在廟會中爭取一定比例的攤位和舞臺,扶持文化團體、民間藝人在廟會上進行原汁原味的傳統民俗文化的弘揚;甚至可考慮將某些文化品位高的廟會,視為一項民生保障,完全由政府來埋單,以保障公眾基本的文化生活權利。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m.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