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鞏曉蕾
閱讀提要
◆從上世紀70年代農民手糊玻璃鋼軸瓦、風管開始,當地逐步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玻璃鋼、中央空調產業集 群。大中小結合的集群生態,給企業帶來了直接的節約和便利。
◆能不能整合一下,大家合力推出一個優勢品牌呢?各護各的孩子,誰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品牌幫別人 吆喝。如何把品牌擦亮,在整體與個體之間,考驗著執政者和企業家群體的智慧。
◆企業仍有憂慮,就是留不住大學生。一到晚上就黑洞洞的,休閑娛樂的地方少。找對象都費勁。10來 年招聘的大學生只留下了五分之一。
城鎮小記
德州市武城縣
魯權屯鎮,位于武城西北部,河北、山東兩省交界處,轄82個行政村,總人口7.1萬人。是國家住建部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國家發改委“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山東省百鎮建設示范鎮、山東特色產業鎮。
□ 本報記者 楊學瑩 趙洪杰
實習生 張東紅
一塊玻璃鋼 創出的百億產業 “我們這兒,三歲小孩都能叫出空調配件名兒。有一萬業務員在全國各地跑,除了臺灣,哪個省都有。”3月8日一早,在去往魯權屯的路上,當地司機自豪地對記者說。
這里民營經濟的活力,令人想起溫州。從上世紀70年代農民手糊玻璃鋼軸瓦、風管開始,當地逐步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玻璃鋼、中央空調
產業集群。沿路大廣告牌寫著各種風機、盤管、電機的名字,鎮上最漂亮的建筑是企業辦公樓和新建的配件城。即便出鎮到村,莊戶院落里,青綠的玻璃鋼冷卻塔殼、紅褐的風機、白色的風管,不時在敞開的大門后露出一角。
在鎮上較早搞玻璃鋼的邢莊村,一個加工戶家,記者看到了這種凝聚著魯權屯人無數創業故事的玻璃鋼。兩名婦女手持瓦刀,一層樹脂一層玻纖網格布,像打袼褙一樣,在模具上糊出各種所要的形狀。因其堅硬如鋼,又耐腐蝕、成本低,在中央空調和汽車等行業應用廣泛。
“玻璃鋼最初從哪個村搞起來的,記不得了,當時還吊著簾子不讓看呢。我村是1972年開始做的。”邢莊村支書趙金奎說,“這一帶挨著運河,村密、人多、地少,鎮上的土地也低洼鹽堿。當時村村搞工副業,政府也支持。”
若說山東人缺乏創業精神,魯權屯人是不服的。“怕攬不到活讓人笑話,村里的業務員天不亮就背著干糧出了門。”他說,“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村前后去德州的有600多人,去縣城的300多人,去北京等地的有100多人。即便在鎮上打工,一個月3000元,工資比德州高。”
縣委常委、
鎮黨委書記田志清告訴記者,目前,魯權屯鎮通過“培植龍頭企業、創新專業市場、打造服務平臺、完善基礎設施、突破小城鎮建設”五位一體,實現產業的二次崛起。全鎮現有玻璃鋼、中央空調生產企業11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62家,工商業戶8500余戶。
玻璃鋼產品只占總產值的20%左右。算上業務員在外的產業,總產值約400億元。
鎮區現有4家大企業已能生產中央空調主機。記者參觀其中的貝州集團,7棟廠房蔚為壯觀,一個地源熱泵的出廠檢測室就花了800萬元。它去年銷售收入6.3億元,鎮上第一。董事長管書軍今年43歲,上學時放假就幫親戚干活,初中畢業跑業務,是典型的本土創業者。
從小耳濡目染,魯權屯各工廠盛產“土專家”。在專做風管的中威公司,記者看到,一種“‘斤’字法蘭”實現了方形風管的現場插接,節約運輸成本70%;吊裝風管的橫擔改了下形狀,強度不變,節材一半;對機床作各種改造,這都是“農民技術員”的發明。
大中小結合的集群生態,給企業帶來了直接的節約和便利。“鋼材、銅管、鋁箔這些大宗材料,生產廠商都在鎮上設了辦事處。從電機到閥門、螺釘,鎮上做啥配件的都有,騎自行車就能買到。物流配送,半車就能發貨。很方便。”同創公司總經理管印莊告訴記者。
40年競爭合作,魯權屯的同鄉商人們形成了一種和諧的生態。中南科萊集團董事長任登祥說:“中午,我們四個同行一起吃飯,一個說他新進的機床瞎料少,大家說團購幾臺。人說同行三分仇,我們是賽過親兄弟。”
轉型已自覺,整合有難度 面對美國開利、日本大金和中國格力、美的、海爾等大品牌的競爭,魯權屯鎮的企業家們有深刻的品牌自覺。
“有的大品牌很牛。主機送到了,地下室門進不去,往那一撂,你自己想辦法去。咱們服務到家,招之即來,還不能得到客戶的心。為什么?品牌弱!”任登祥深有感觸地說。
在這樣的壓力下,這個自發形成的產業集群正在自覺轉型升級。“老百姓父一輩、子一輩地得益于這個產業,政府引導、服務不好,責任擔不起!”田志清說,他也全力推動。
首先是從質量價格上規范集群。去年,鎮黨委政府引導,企業家們成立了魯權屯中央空調復合材料協會,目前入會300多家企業。“一個閥門漏水,整個集群的牌子就砸了;利潤只有10%,我賣500元,你賣450元,利潤就沒了。”協會會長管書軍說,“必須統一質量、規范價格,定出標準。”
在鎮區南大門,縣城進鎮的必經之路上,鎮政府樹起了大紅榜,列出了協會認定的47家“守信譽、重質量”企業名單。“讓進鎮的業務員都看到,”鎮長殷金明說,“以后,若有不守質量標準的,我們還會列黑榜。”
企業家們長期專注制造,某種程度上存在研發、營銷“兩頭在外”的情況。為了避免單一依賴“業務員”營銷,鎮政府統一規劃,由企業家集資,建設了中央空調產業配件城,今年6月1日即將開業,集中展示集群各企業的產品,讓外來客商一目了然。
比起記者兩年前首次去魯權屯采訪時,魯權屯還建起了“地源熱泵科技園”,無疑抓住了產業方向。他們共規劃了5個產業園,其中一個是“循環經濟產業園”,處理玻璃鋼產品的頑固的廢渣。鎮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家企業已表示出興趣,想將其粉碎制磚。
做品牌,大打廣告還不太現實。“我去酒泉,拉白菜的面包車都漆著‘皇明’字樣。要搞推廣,得花大錢,下大工夫呢。”任登祥說。記者接觸到的鎮上幾家企業中,只有同創等少數幾個在德州市區和武城縣城做了戶外廣告,在省外、全國大做廣告的還沒遇到。
能不能整合一下,大家合力推出一個優勢品牌呢?任登祥說,恐怕不行。各護各的孩子,恐怕誰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品牌幫別人吆喝。
鎮長殷金明說,3月底的全國制冷展,鎮上打算組團一起去。至少,就像當年很管用的“全國玻璃鋼第一縣”一樣,魯權屯的區域品牌應該叫得更響。
企業家們還有一個共同需求,就是尋求新項目和高端技術人員。“如果能聘請國家級專家過來坐鎮、請掌握政策的官員來指點,大家能提高很多!成立行業研發中心、高資質的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也有必要。一家一戶做不來。”任登祥說。
如何把品牌擦亮,在整體與個體之間,考驗著執政者和企業家群體的智慧。
小鎮如何留住人 兩年前,記者曾經去魯權屯鎮采訪,當時,鎮黨委書記田志清最頭疼的是:企業一做大就跑了。
“以前城鎮建設標準低,從縣城進鎮的路只有6米寬,鎮內的路就更窄了。客戶一來,說:咋到了農村了?”貝州集團董事長管書軍說,為這個,2011年,他找好了地方,想搬到德州。結果田書記竭力挽留,甚至為廠房圖紙親自跑設計院,他就留了下來。
“現在你看,鎮里的路網改造了一遍,都變成了6車道的大路,縣城過來的那條6米的路,成最窄的了。整個城鎮生機勃勃。”管書軍說,鎮領導經常主動問他們,還有哪些困難,需要什么服務,在這里干企業,清心。
曾經,魯權屯許多小企業給外地大企業做配套,開了大企業的發票,稅就流到外地了。鎮上打算今年引進2家投資過5億元的大企業,不要“大而全”的,而要產品專業、品牌硬、帶動力強的,多帶動當地的配套。
但企業仍有憂慮,就是留不住大學生。“一到晚上就黑洞洞的,休閑娛樂的地方少。找對象都費勁。10來年招聘的大學生只留下了五分之一。”管書軍說。
鎮上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鎮南與縣城的交界處,有一條從南水北調水庫引過來的水源,魯權屯準備打算把新鎮區安在這里,以張官屯社區為切入點,用新理念打造全省一流、環境優美、居住舒適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萬人大社區,做好水景、圖書館、電影院等設施。鎮上還要建醫院、養老院,學校要引進德州最好的民辦學校。
工業鎮如何“學會生活”,還需要時間。記者發現,鎮上第一個農民集中居住社區魯滕社區還沒蓋好,各種空調配件經銷店便占領了門頭,侵占了生活空間;在工廠里問工人一周歇幾天,得到的回答多半是“一個月歇兩天”。鎮上的銀企對接會常開,但青年男女見面會還沒有聽說有人張羅過。企業展廳的“文化墻”上,職工的活動身影較少。鎮宣傳委員張子璐告訴記者,“這幾天我們正聯系人社局、團委、婦聯等部門來幫助我們想辦法出主意,力求越來越多的‘金鳳凰’能落戶我們鎮。”
探訪手記 魯權屯民間流傳著無數創富神話,也有同樣多的創業失敗、從頭再來的佳話。說山東人缺乏創業精神,是不全面的。關鍵看有怎樣的環境。創業40年,魯權屯鎮的產業基礎比較雄厚,我省不少小城鎮可能不具備這個條件。回顧該鎮的產業崛起路徑,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政府要保護好、用好用足本土的民間能人。有一個說法是,上世紀70年代,魯權屯的玻璃鋼起源于大吳莊村,天津球閥廠的黨委書記是此村人,把一點軸瓦加工的小活兒給了家鄉。星星之火,終得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