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高中新增特色班級 今年青島高中招生還將發生一系列變化,家有
中考生的家長要注意。2013年,全市共有12所公辦普通高中學校探索特色辦學,超過全市公辦普通高中學校總數的1/4。涵蓋海洋教育、外語、藝術、美術、人文素養、科技素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國際合作等多個領域。市教育局要求不得將實驗班、特色班辦成重點班。
今年,局屬普通高中學校新增3個國際合作班 、3個創新人才培養班 、1個普職融合實驗班。教育局有關負責人梳理了青島眾多學校今年的招生變化,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1.青島37中小班化招生。從2013年開始,青島37中實行小班化招生,招生人數每班不超過40人。
2.青島1中開辦1個“海爾創新班”。“海爾創新班”面向市內三區招生,由海爾集團支持創辦,充分利用海爾集團創新資源,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海爾集團每年贊助青島1中一定費用,實行“五免一獎”(免學雜費、書本費、校服費、住宿費、保險費,并對取得創新成果或榮譽的學生進行一定的獎勵),單獨錄取,單獨編班,校內寄宿。
3.青島2中分校增加4個普通班。
4.青島6中招收1個“創意人才培養實驗班”。面向市內三區、嶗山區、開發區、城陽區招生,由學校自主提前招生錄取,被錄取的學生不再參加全市初中學生學業考試。單獨編班,部分寄宿。6中還將開辦1個和意大利聯合辦學的“中意班”。
5.青島15中招收1個“人文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面向市內三區招生。單獨錄取,單獨編班,著重探索人文特色高中建設。
6.青島39中“海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基金班”。一是名稱變化。該班名稱由海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班(簡稱“海洋班”)調整為“海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基金班”(簡稱“海洋班 ”);二是實行“五免一補”。由青島海恒實業有限公司資助一定費用設立“海洋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基金”,2013級“海洋班”學生開始享受“五免一補”政策。
7.墨爾文中學首次在市內三區招生,計劃招收10個班。實行小班化招生,每班15人。
8.青島藝校招收2個“普通高中藝術實驗班”。面向市內三區招生,單獨編班 。探索建立促進普職融合的新機制。
9.調整青島2中嶗山班招生方式。從2012年開始,嶗山區與市內三區統一閱卷,考試及閱卷標準完全統一。因此,報考青島2中嶗山班的考生不再需要提前考試、提前選拔,改由嶗山區教體局組織報名,在嶗山區參加全市統一組織的學業考試,由嶗山區教體局擇優錄取50名學生,報市教育局批準后由嶗山區教體局公布錄取結果。
10.國際化合作辦學的班數有所增加,其中較為受家長關注的中美班又增設兩個。據了解,在2008年格蘭德中學開辦中美班之后,今年9中、19中都開設了中美班各一個。
4所高中招300名直升生 青島2中、青島58中各招收100名直升生,青島1中、青島9中各招收50名直升生。初中學校按照分配的名額分別向4所學校推薦。4所高中當天還確定了各校的自主招生方案。青島1中筆試科目為數學、英語,面試為學生參與答辯或辯論。青島2中今年仍只設面試。青島9中基本能力綜合測試(筆試)主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內容,面試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聽說能力、思辯能力和心理素質等。青島58中筆試科目為數學、英語、理化綜合,面試內容涉及英語口語、綜合實踐活動、人文與社會領域等。
8所優質高中招指標生 今年青島優質普通高中繼續招指標生。青島1中、青島2中、青島9中、青島15中、青島17中、青島19中、青島39中、青島58中8所學校普通班計劃內招生人數的60% ,分別均衡分配到市內三區所有初中學校。指標生學業考試成績達到第一志愿普通高中學校計劃內錄取線下30分以內(含30分),且四科會考等級成績達到2B2C 以上(含2B2C),作為計劃內名額錄取。
市教育局按8所普通高中普通班計劃內招生人數,分別計算出局屬初中學校和各區應推薦到8所普通高中指標生(含4所學校直升生推薦名額)的總人數。各區教育(體)局根據各初中學校實際在校畢業生人數,計算出各區屬初中學校指標生和直升生推薦名額。
按照要求,初中學校評選推薦指標生和直升生,從在注冊學籍初中學校連續就讀三年(因戶籍、住房發生變化等而正常轉學的學生需連續在該校就讀兩年或兩年以上)的學生中評選推薦 。各初中學校評選推薦辦法、推薦學生名單以及學生相關標志性成果等要在校內醒目位置公示三天。
取消擇校生進入“倒計時” 普通高中在完成計劃內招生的前提下,允許繼續招收少量擇校生 ,并嚴格實行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的“三限”政策。擇校生錄取分數應控制在該校計劃內錄取分數線下30分以內,擇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該校當年招收普通高中學生計劃數(不包括擇校生數)的20%,擇校生繳費按市物價局核定的標準執行。
按照省教育廳的要求,在2014年將會全部取消高中擇校生。對此,市教育局副局長周民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態,青島將嚴格執行上級部門要求,逐步縮小擇校生招生人數。
記者 單俊楠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