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楓逸 跋山涉水、攀爬
懸崖,在城里的孩子看來,這是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的戶外運動 ,但對于重慶彭水縣保家鎮羊頭鋪區五組(原鳳陽村)的孩子們來說,這卻是他們每天
上學的必經之路。當城里的孩子還在睡夢中時,他們就要踏上這長約10公里的求學路,沒有燈光、沒有柏油路面、沒有父母護送,有的只是陡峭的懸崖。(10月31日《重慶商報》)
半年前,有媒體報道,湖南桑植縣張家灣村的孩子每天爬天梯上學,梯子下面就是六七十米深的懸崖。此事引發社會強烈反響,最終當地政府花了近四個月時間,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帶防護欄的人行道,宣告天梯“退役”。然而,公眾剛剛長舒一口氣,重慶彭水學生摸黑爬懸崖上學的弱小身影,再次讓人們的心揪了起來。
同樣是山高崖深,難以修建公路,同樣是老人孩子留守,難有家長護送,似乎我們面對的又是一道無解題。不過,別忘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即使不能修出一條平坦大道,派校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也至少可以在懸崖邊裝上護欄,給孩子多一分安全呵護。難道連這樣起碼的訴求,都要成為一種奢望嗎?
事實上,解決“爬懸崖上學”的辦法還有很多。其一,恢復撤并學校。以前當地每個村都有村小,后來都撤并到了羊頭鋪完小,孩子便不得不爬懸崖上學。像這種情況,當地完全可以考慮恢復村小,通過教師上山執教等手段,讓孩子們就近接受高質量教育。其二,安排學生住校。當地政府還可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學校宿舍擴容,讓每個孩子都能住校。等到周末節假日,再組織老師護送孩子回家。其三,實施下山搬遷。從長遠來看,這種山上的村落終究存在出行安全隱患,且不利于經濟發展,政府應將下山搬遷工程提到日程上來,逐步把村民們的家從山上搬下來,不僅孩子不用為上學提心吊膽,大人也在附近尋求工作,多一份收入來源。
只是,這些并不難想到、做到的辦法,當地政府為什么沒有去想,沒有去做?!當然,根據經驗,哪怕此前再束手無策的問題,只要媒體一披露、社會一關注,地方政府就會馬上雷厲風行地行動起來。前面提到的湖南“天梯上學”就是一個生動例子。因此,公眾有理由期待羊頭鋪區的孩子們早日告別懸崖求學路。不過,我們還是想追問一句,為什么有關部門不能更及時更主動地解決問題,在媒體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每天還有多少類似這樣的故事在真實上演?
“現在我們只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關注,一起呵護留守兒童的上學路”,報道中彭水縣保家鎮羊頭鋪區李書記一席話,讓人很不是滋味。沒錯,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全社會都應該來關心,給孩子一條平安上學路。不過,在呼吁社會奉獻愛心之前,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是不是也該捫心自問,有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做好該做的事情,“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難道只是說說嗎?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m.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