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沉在青島海域的伊麗莎白皇后號巡洋艦舊照。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落戶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青島有了“國字號”
水下考古中心。北海基地將統籌黃渤海域和東海部分海域水下考古工作。
9日,國家文物局與青島市政府在青島簽署協議,雙方將共建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
北海基地落戶在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計劃2015年建成。建成后,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期派5名工作人員來青島,選派工作人員最終要達到10人。
建成后的北海基地是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職能部門,由水下中心垂直管理。
據了解,北海基地的基本職責是統籌黃渤海海域兼顧東海部分海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制定相關海域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戰略、規劃和工作方案,做好相關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保護和展示工作,同時承擔并參與全國性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成后的基地是集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展示、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國家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國家在編制全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規劃時,將重點考慮北海基地,通過項目和經費支持等途徑,推動北海基地的建設和發展。
北海基地的設立填補了我國北方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國家級公共技術支撐平臺的空白,不僅滿足了黃渤海區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間還將與設于海南省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基地構建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一南一北、雙翼齊飛”的戰略布局。
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專門負責組織實施全國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和保護等工作。先后進行了“南澳Ⅰ號”明代沉船、“南海Ⅰ號”宋代沉船、浙江省寧波“小白礁一號”沉船遺址的發掘,以及湖北省丹江口庫區水下考古調查、山東省青島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遼寧省丹東大鹿島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等項目。
相關新聞
青島雖百年 海底文物有歷史
青島的水下文化遺產有多少?2011年青島市博物館舉行一個展覽時,原青島市博物館館長劉元鳴講了一個故事:有位英國學者曾在青島教書十年,期間經常去海邊撿瓷器碎片,十年積攢了十幾箱200余片瓷器碎片。經過考證,這些碎片來自青島沿海,而且源于宋代、明代,足以證明青島海底有大量古代瓷器。
據了解,春秋戰國時期,膠南瑯琊港是我國五大古港之一;漢武帝開辟了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通往朝鮮、日本的航線;唐宋時期的板橋鎮是北方唯一設有市舶司的港口;明清時期,青島口是區域性海上貿易中心之一。加上南宋和金曾在青島黃島海域進行過大規模海戰,青島海底沉沒的除了商船還有兵船。
2013年,青島市在膠州灣海域、大公島、小公島海域發現了沉船遺存線索6處,其中一個沉船遺存線索的位置、尺寸和海底保存狀態與一戰時德國自沉的巡洋艦“伊麗莎白皇后號”非常相符,對豐富青島的百年歷史有重要意義。
相關鏈接
青島水下考古 大事記
1989年,中澳合作首屆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在青島舉辦。
2006年,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青島設立“黃渤海水下考古工作站”。
2008年,青島市文物局與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青島基地正式成立。
2010年,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青島基地掛牌成立,該基地是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十二五”規劃統一部署的三個區域性保護中心之一。
2011年,青島承辦首屆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考古)培訓班,青島有三人參加培訓,青島展開水下考古人才梯隊建設。
2012年,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與藍色硅谷核心區管理委員會簽署 《關于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青島基地建設項目的協議》。
2012年,青島市編辦批準成立青島市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制5名。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