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創作中[upload]/201405/11_11_0069.jpg">
郭澄清與農民一起勞動 □ 本報記者 盧昱 張宇鴻 本報通訊員 孫久生 王猛 蓬門半掩麥田中,莊戶書房綠野封。
小滿節氣前,寧津縣郭杲村,一個普通的農家院場景。50年前,作家郭澄清在此寫作,寫起鬧元宵的社火隊,寫起高蹺、秧歌、旱船、太平車塞滿半條街,寫起那青紗帳里時隱時現的锃亮大刀……
50年后,作為向抗戰勝利70周年的獻禮作品,同名電視劇《大刀記》于5月20日也在這片熱土上開拍。
魯北平原的這片土地,看似沒有多少改變,卻已變化萬千。在不同時空交錯中,鄉里人也一茬茬更迭,那位拿著筆桿子、心里裝著莊稼人的作家郭澄清扎根這里,再也沒有離開。
怎樣才夠"莊戶味兒"
人非生來就會寫小說。1929年出生的郭澄清,在成年時,當年別人以"三代貧農"為傲,他戲言自己"五代要飯",這其中透露著家貧的辛酸背景。
生于窮苦之家的他勤學苦讀,中學畢業后,在惠民參加青年干部培訓班,支援過濟南戰役。1955年,身為小學教師的郭澄清被調到寧津縣委辦縣報。這給了他的視野打開了窗戶,一邊努力辦報,一邊堅持業余創作。三年中,他先后寫出小說、散文、故事八十余篇。
彼時,郭澄清寫完稿子,就念給當地農民聽,或者跑到外村請"老師"們指點。有時,農民聽完惋惜地說:"倒是那么回事,就是覺得不夠莊戶味兒。"什么是"莊戶味兒",這讓郭澄清有些疑惑不解。
經過幾番思索后,郭澄清發現,硬把自己的語言、思想強加給群眾,難怪本來鮮活的生活、感人的人物,一寫就走了樣子。這也給他指明了創作的方向,他經常下鄉深入生活,還特地向縣委提出申請,要求到基層去工作。
1961年夏,縣委批準了他的申請,他就到時集公社兼任黨委副書記。剛下村時,郭澄清發現村子四周一片汪洋。村里除了水就是泥,不趟水不能出門,不泅水不能出村。他和群眾一起,筑堤擋水保護村莊,挑溝排澇挽救莊稼,冒著大雨搶修房子,趟著水去運糧食。
在下鄉的日子里,各種素材不斷涌出:一位老農民,自己房子倒了不去管,死守著隊里的糧倉不動;有一個黨員,把自己的口糧省給別人吃,自己挨著餓、拄著竹竿去鼓勵群眾,戰災荒;有一位婦女,把蓋著自己衣物的油布揭下來,蓋在隊里的化肥上……
"當時,我正在農村工作,這數不盡的新人新事新氣象,時刻感染著我,激動著我,使我精神振奮,心血沸騰,午不能休,夜不能眠,于是我便抓緊工作之余,提筆展紙,學寫文章。"1965年11月,郭澄清在全國青年業余文學創作積極分子大會上,作典型發言時如是說。
5月15日,郭澄清的學生兼同事王金鐸對記者說:"郭老師的短篇小說集中創作于1962年到1965年之間。"如《馬家店》這個"鄉村小店"雖小,卻寄寓著一種源于鄉土儒家文化傳統的"仁者愛人"的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公社書記》《黑掌柜》《茶坊嫂》《老郵差》《趕車大嫂》等,都能看到郭澄清用簡潔精巧的筆觸,所描繪的魯北農村百姓和生活,是一個洋溢著和諧的"藝術王國"。
提攜青年共進步
扎根故鄉大地,郭澄清的作品自然離不開寧津農村的生活和民俗風情。運河兩岸的風光、茶館門前席棚子里的擺設、黃面棗泥團子的吃食等生活畫面,使得他的作品獨具特色。
"住了轆轤就干畦",比喻一天不勞動,就一天沒飯吃,"屋里馴不出千里馬,炕上養不成萬年松"強調環境的重要性,在長篇小說《大刀記》中不乏這類鄉諺。據王金鐸介紹,《大刀記》中有110多個人物,其中的地理地貌和真實的寧津也有不同,但郭澄清有一個小本本,上面寫著各種人物的命運進程,畫著虛擬的地圖。每寫到一定階段,回頭翻一翻,再添上幾筆。
"我最愛讀的還是他的短篇小說。"曾給郭澄清做過秘書的劉俊江介紹道,郭澄清的短篇源于生活。有一年六月驕陽天,郭澄清下鄉去,見到一個村婦在井邊提水。他本好心幫著去提,村婦卻不讓,熟練的身手把"一甜一個筋斗"的井水提上來。渴極的郭澄清想去飽喝一頓。
正要去喝時,村婦一抬腳,嘩!把桶蹬翻了。倒霉!水沒喝成,鞋還弄濕了。郭澄清滿心不高興:"呵!大嫂,你好大的脾氣呀?!"
村婦似笑非笑地望著他,說道:"怨我嗎?同志,你喝病了,耽誤工作不?受罪不?吃藥花錢不?咹?"隨后,郭澄清到大隊部,這位村婦提來暖壺、茶碗,倒熱水給他喝。他把這樣的經歷寫下來,村婦便成了《方方嫂》的主人公。
除了扎根故土,郭澄清也做"蜜蜂",遠飛、博采。他有時會到全國各地跑跑,在"走馬觀花"中,拜師訪友,記下許多"隨筆"。
豐富的人生閱歷,也為郭澄清提攜青年人創造了條件。劉俊江還記得14歲時,第一次把自己的文章拿給郭澄清看,有人在一旁笑話他的字不好看,郭澄清則笑著安慰他:"變成鉛字就一樣了。字寫得好賴不要緊,但必須認真、工整讓人看清楚。"
《大刀記》第一版印刷10萬冊,郭澄清簽名送書,"請某某同志斧正"。文化水平不高的劉俊江問郭澄清"斧正"怎么講。"就是一棵小樹,拿斧頭咔咔咔砍掉偏枝。"郭澄清解釋道。
郭澄清在當時也帶動起500多寧津青年進行業余創作,這些"小寫稿的"辦黑板報,編輯的油印刊物,為廣播站寫詩歌、快板,自編自演小演唱、小戲曲,寫通訊、小說,好不熱鬧。
"跌倒再爬起來是好漢子,但人生最好不要跌倒。"劉俊江對郭澄清當年的話語記憶猶新。"郭老師還自創‘中國英語’,用寧津話讀起來可有意思了,比如‘外布里糠’其實是枕頭,‘肚大脖細’是茶壺。他還跟我們講,國家還處在落后階段,要朝前追,爭取讓冰箱能像鍋臺一樣普及。"
抓緊時間就是延長生命
正如給年輕人"抓緊時間就是延長生命"的囑咐,郭澄清在深入生活期間,曾患心肌梗塞,為了創作,瞞著家人十多年。后來,妻子劉寶蓮知道后,他就千方百計動員她保密,并更加刻苦地從事創作。
由于條件艱苦,創作勞累,郭澄清在1976年5月患腦血栓,雖經搶救治療,但還是留下左側肢體偏癱后遺癥。即便如此,他仍以驚人的毅力"間接深入生活",精讀世界名著,筆耕不輟。
正如郭澄清在改革開放之后的總結,自己要做"蚯蚓",品味、消化。除利用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地深入生活外,他還努力對從生活中得來的原材料進行"加工",把一點一滴都化成自己的東西。
從寧津縣走到省城濟南,郭澄清歷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省文化局黨組成員、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職務多變,但他"以不變應萬變",無論身在何處,頭掛何銜,都堅持不離開郭杲莊,一直堅持泡在生活底層。
郭澄清的大兒子郭洪章猶記得老家情景,"三間小土屋,里面有一個土炕,一張很破的八仙桌,桌上一盞煤油燈,燈下一摞一摞的手稿,小小的糊著紙的木格窗戶透過一點微弱的光,昏暗的煤油燈下,我父親總是在低頭握筆書寫……"
"父親為創作付出太多,為補充能量,他有時會吃上一碗肉。他還愛吃臭雞蛋,雞蛋黃發黑的時候最好。"據郭洪章介紹,父親郭澄清有多次遷居省城的機會,但都被"我不能離開農民群眾,那里是我的根。搬到高樓里來,我的生命就枯萎了"這樣的答復拒絕了。
郭澄清在暮年回首文學生涯時,講到自己基本上是在寧津縣郭杲莊那間小土屋中度過的,"從我初學寫作時起,我就生活在‘生活’的懷抱里,一扎幾十年,不上浮,以‘井蛙’精神在基層一氣泡了好多年。"
《大刀記》被拍成電影之后,郭澄清曾想把首映式放在自己生長、寫作的村里,最后由于各種原因沒能成行,成了一大遺憾。1989年,郭澄清病逝,長眠于一輩子長泡、深扎做"井蛙"的寧津老家郭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