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潺潺繞,楊柳依依垂……感受藍天、清水、人居相融一體的和諧畫面,無疑是人們向往的生活。位于大沽河畔的李哥莊鎮,擁有27.7公里的沽河岸線,6000多平米的水面,30多個村莊濱河而居,140多個灣塘星羅棋布,有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
如何保護利用好水資源,讓水成為小城市靚麗的名片,是李哥莊鎮不斷追尋的目標。近日,針對在部分村莊灣塘發現有村民傾倒垃圾的現象,李哥莊鎮開展“農村灣塘集中清理月”活動,把灣塘環境保護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突破口,再次掀起了一輪環境衛生攻堅戰。
找準病根才能去除“頑疾”。連日來,各管區村莊迅速展開了對村莊灣塘的調查摸底工作,對灣塘的總數、性質、是否占用等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摸底統計。
找準“病灶”就要對癥下藥。按照“全覆蓋、見效果、重長效”的總體要求,各管區、村莊按照屬地化管理模式,明確分工、任務和時間節點,利用一個月時間迅速展開行動,對灣塘內的垃圾進行整治清理,還原池塘本來岸綠水清的面貌。
8月15日,記者來到雙京村,與半個月之前相比,這里的灣塘有了明顯的變化。“看到灣塘整治確實不容易,清理之后,大伙也不好意思再往里扔垃圾了。”
三分治療七分調養。為確保整治效果持久如新,李哥莊鎮把村莊作為第一主體責任,負責灣塘的日常監管和保護;環衛所做好宣傳,引導村民對垃圾定點投放、及時清運;綜合執法中隊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對隨意填埋占用、傾倒垃圾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在上周巡查過程中,一輛農用三輪車隨意將建筑垃圾傾倒在香港大街北段的鐵路沿線,被城管隊員當場攔獲,并按上限標準進行了處罰。
不僅要還原其池塘的本來面貌,讓灣塘重新發揮排澇、蓄水、景觀功能。后期還要讓有條件的村莊在護坡上栽種苗木,發展水產養殖、打造水上旅游景觀,走出一條產業化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之路,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和整體形象。
黃家屯村金利源垂釣場就是最好的示范。這個位于黃家屯村東的垂釣場,擁有80多畝水面,養殖了鯉魚、鰱魚、草魚等魚類,水質清潔,環境優美,一場場垂釣大賽吸引了周邊愛好垂釣的人前來應戰。黃家屯書記孫煥成告訴筆者,“將灣塘對外承包出去發展垂釣,不僅維系了良好的生態,同時收入還可以用于下一步的管理、綠化和水的治理。”
金利源垂釣場的“變身”只是一個縮影。大屯社區的“荷塘月色”荷花池,風景如畫的親水池塘在炎炎烈日里給村民們帶來了清涼,昔日廢棄的灣塘變成環境優美的水生態景區。在紀家莊村,村東的一方600平方米的清水池內金魚成群、荷葉成片,與河邊的垂柳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三年前,這片清水池還是一個農村生活污水的直排大坑,如今被徹底清理改造后,修建起污水處理廠,排水口處流出來的清水可以直接澆地、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