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丨“搭”出來的快樂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史靜 圖/受訪者提供
近日,“搭子”成了網絡上的高頻詞。“想去看新上的電影,有沒有一起去看電影的?”“想去新疆旅游,尋一位旅游搭子”“想去吃火鍋,有沒有一起的?”……
事實上,“搭子”這個概念,早在互聯網剛剛興起時就已存在,而網絡的高速發展,只是給年輕人尋找“搭子”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平臺。網絡上對此概念的解釋是,“因某一共同興趣愛好或共同需求而結合的社交關系。‘搭子’不如朋友關系親密,卻超越普通同學、同事的感情,主打一個細分領域的精準陪伴。”有報道指出,年輕人越來越鐘愛“搭子”,因為它是一種人際關系的簡化和提純,在滿足社交需求的同時,淡化了需要付出的時間和情感成本。本期《倒影》欄目,我們找了幾名有過“搭子”經歷的年輕人,請他們聊聊自己的故事。
郝好
滑冰“搭子”>>
入門一年后收了個“徒弟”
我叫郝好,今年29歲,2017年畢業后來到青島,在銀行工作,每天坐在工位上幫客戶辦理業務,一坐就是一天,常常下班時腰酸得不行,回家躺在沙發上就不想起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周末休息時在家待不住,身邊的朋友一般都會和男朋友約會,我一個“單身狗”,只能自己尋找一些快樂。
滑冰“搭子”給郝好拍的照片
2021年初,我在電視上看到了羽生結弦的比賽回顧,覺得滑冰很有意思,想嘗試著挑戰一下自己。但是自己玩了三四個月后發現不行,需要找專業的老師帶著練。
偶然一次逛街時我發現,市南區一家大型商場的四樓有一個很大的專業滑冰場,也有教練可以進行一對一輔導。2021年6月份,我便開始了每周六的滑冰學習。大約學了半年,我基本掌握了滑冰的技巧,慢慢地開始自己練習,每天4個小時左右,雖然滑下來有點累,但是很快樂。
去年4月份,我每周去都會碰見一名女生。到了第三周,中場休息時她坐在我旁邊喝水。我性格比較外向,跟她一聊才知道,她是青島本地人,年齡和我差不多,剛開始學習滑冰。
不管是滑冰還是別的事情,我們都特別聊得來,認識了不到10分鐘就互加了微信,約定以后有空一起來滑冰,我還可以指點指點她。
我們認識到現在有一年了,基本上每周六下午我們都會提前約好時間,到滑冰場一起滑冰。原先我自己滑的時候經常因為懶不想出門,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今天的天氣不好、假期人一定很多、這周先休息一下,下周一定去……但自從認識她以后,為了兩人的約定,我再也沒有自找借口缺席過,除非我們真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才會爽約。慢慢地我們從“滑冰搭子”也發展到了“飯搭子”,有時候滑完冰還會一起約著吃個飯。
背書“搭子”>>
她幫我考上了研究生
我叫劉倩倩,在青島一所大學讀學前教育專業,2021年9月份準備考研的那段時間,經常去圖書館背書。
我找的背書的地方比較隱蔽,在長廊盡頭的一個小角落,那兒格外安靜,沒有人打擾。之所以找這樣一個地方,是因為我的自制力不是很好,經常背著背著就拿出手機來看看,或者抬頭瞅瞅別的地方。那年10月初的一天,我遇到了自己的“背書‘搭子’”。
她個頭很高,扎著馬尾,戴著眼鏡,拿著一本書和馬扎,正朝著我走過來。一看就知道,她和我一樣都是備戰考研的學生。
第一次見到她時,我以為只是偶然,但后來每次我在圖書館背書,總能在那條長廊上看到她的身影。
“你好,可以借我一支筆嗎?”相遇十幾天后,她跟我說了第一句話。
“當然可以。”我爽快地從包里拿出一支筆遞給她。
從那之后,我們每次在圖書館碰到都會打招呼,后來又加了微信,經常約著一起去圖書館背書。聊天中得知,她本科是學會計的,正在準備管理學方向的研究生考試。
背書的時候,我們會隔得很遠,背誦的聲音不會互相干擾。也正是因為她的存在,讓注意力不集中的我有了一個“小老師”:每當我想要“神游”或忍不住看手機的時候,一看到她,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拽了回來。
記得那年11月底的一天,我因為感冒沒有去圖書館,正在校醫院打點滴的時候收到她發來的微信:“今天你怎么沒來?”
得知我自己在校醫院打點滴后,她還買了一些零食來看我。
我們就這樣互當“背書搭子”,持續了兩個半月,一直到考試結束。我如愿考上了山東師范大學,她也考上了理想的學校。現在想想,那已經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如今我們只是偶爾在朋友圈里互動一下,用一顆顆小“愛心”見證那段互幫互助的時光。
羽毛球“群搭”>>
除了練球“一言不發”
我叫邢政政,今年26歲,2018年大學畢業后想看看外面的世界,選擇去了上海,一待就是4年。因為父母年齡漸長,2022年,我選擇回到了老家濟南。
邢政政拍的球友
我很喜歡打羽毛球,但在上海的朋友無法聚到一起,在濟南的又都不喜歡打,所以一直停留在“想”的階段。今年4月26號晚上刷小紅書時,我偶然看到一條“找搭子”的帖子:“找羽毛球搭子,明天下午奧體中心附近,菜鳥一個,不找高手。”
這條帖子是之前一天發布的,雖然過了發帖人約定的時間,但我尋思奧體中心離我家就十分鐘的路程,留言的人也不少,大家又有相同的愛好,何樂而不為呢。想著想著我就點開了和他的對話框。
約球成功,球友首次打球
經過簡單交流后我們加了微信好友,他把我拉進了一個“約球群”,群里的另外兩人也都是通過那一條帖子被拉進來的。
進群后我們一共約了3次球,第一次是在4月28號晚上,第二次是在五一假期之間,第三次是5月18號晚上,每次我們都是四個人。
李陽在網絡平臺尋找“球搭子”
我叫李陽,今年31歲,尋找“羽毛球搭子”的帖子就是我發的。我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打羽毛球了,高中的時候跟同學打的比較多,從上大學到工作后,一直都沒怎么打。
其實促使我重新打球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工作用電腦、久坐的時間比較多,需要鍛煉一下保持身體健康。第二是我閨女很喜歡玩我的羽毛球拍,雖然她才1歲,但我想著我先鍛煉一下,以后好陪我閨女一塊打。
邢政政私信李陽,約定打球時間
在平臺上找“搭子”確實是因為周圍沒什么會打的朋友,自己的水平、體能等方面也沒什么提升,就在小紅書上試著發了個帖子尋找球友。沒想到還有挺多人在下面留言,我們就互相私信問了什么時間可以打球,一般在哪打。后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索性就加了微信建了一個“約球群”,現在群里已經有13個人了。
這個群從4月底建群到現在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了,到目前為止我去打了五六次。因為大家都有工作,場地也比較難定,所以人員很難固定。每次去之前大家都會提前一天或者當天在群里問,再確定人數。
我作為“群主”就負責把有共同愛好的大家聚在這里,我們的上班時間都比較接近,所以大多數時間都在工作日的晚上約球。九點多打完球一般就需要回家休息了。微信里我們互不打擾,見面打球時也不聊彼此的工作生活,就是純粹為了一個愛好和缺一個“搭子”相聚在這。下一步我們準備慢慢擴大這個“球搭子”隊伍,讓想打球的朋友有“球”必應,之后大家更熟悉了,可以再約一些別的活動。(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名稱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