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男孩”乘語言飛翔——歐陽江河來青分享新作及詩歌創作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 實習生 農晨 彭林海
近期,著名詩人歐陽江河兩本新詩集《宿墨與量子男孩》《刪述之余》分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日前,歐陽江河來青參加“青島棧橋詩之春”詩歌朗誦會,并在良友書坊、青島書城舉辦了兩場新作分享會。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時,歐陽江河講述了自己與青島的“情緣”,并分享了自己對詩歌的感悟和思考。
在青島呼吸到詩的氣息
歐陽江河和青島淵源有自,最初是受青島作協之邀來參加詩會,青島的山海風景、人文風情以及詩歌氛圍都吸引著他一來再來,甚至來了不想走。歐陽江河毫不掩飾對青島的熱愛,“青島的詩歌氛圍可能在全國都屬于最好的。不光是詩歌氛圍,它跟城市的總體氛圍、總體形象,包括跟海的連接,以及歷史中的德國傳統都有關系。這在很深的地方暗合了青島的氣質。”
因為熱愛,他多次來青與青島的作家、詩人交流,2022年更是協助青島作協組織了青島詩歌節暨國際海洋文化周,并利用自身影響力邀約了多位國內一線詩人來青參與活動,若非疫情原因,享有國際盛譽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也將來華參會。
歐陽江河說自己漫步青島的名人故居時,恍若走在歷史的迷宮里,“這見證了青島這座城市的詩意,見證著青島的歷史記憶。這些詩意在時間、空間的回環保護之中,等于是中國的文學史、文學記憶的集中體現。并且,它跟海、跟水、跟詩、跟時間、跟空間的整個流變是有關系的。所以青島是具有詩意的城市,詩歌是他的靈魂。”歐陽江河表示,青島的詩意有歷史的呼應,歷史的深處和當下構成對應的關系。“一個音樂里面我們稱之為和弦的東西,它不是單旋律,而是在旋律的深處有一個和弦,有一個理所當然的、自然的回升,一種見證,一種分布,一種時間、空間、人物的交相輝映的詩意。這是其他城市學不來的。大海是大自然給青島的一份厚禮,大海與人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融為一體,它就是一種感動,一種詩意的領悟和吸收。”
在歐陽江河看來,青島的詩意是滲透到城市靈魂深處的,交融進這座城市的呼吸節奏,以及城市的日常生活里,以至于他感嘆“我太羨慕青島了”,“青島老百姓的記憶,他們的日常,他們散步時看見了哪座房子,聽到了哪段文化名流的傳說……這一切,形成了只有這座城市才有的一個巨大的呼應。這種東西非常樸素,但又有很深的韻律,甚至帶有一點點神秘感。這樣一種東西,我覺得是青島獨有的,”歐陽江河表示,“作為詩人,我在青島見證這一切,我穿過大家習以為常的表面現象、表面印記,以一個詩人的敏感嗅出這一切后面的氣息,那就是詩意,它是青島獨有的一份,是大自然給青島的饋贈。”
創作詩歌,也創造讀者的審美
歐陽江河有很多自己獨創的語言范式與文本表達,例如他說一個詩人,不論寫不寫詩一直都是詩人,“不寫,構成了寫的一部分”;以及他在新作分享會上關于創造讀者審美的觀點。在歐陽江河看來,詩歌的意義在于原創性,而原創性不僅僅是寫作上的原創,還要創造出新的閱讀方式。“作家在創造文字語言的同時,也創造了讀者的閱讀。讀者在閱讀詩作時會帶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個人體驗,會有自己原創性的理解;而作者在創造作品時,同時也創造了讀者的審美。”歐陽江河表示,“我在漢語的一個比較復雜和高端的層次進行創作,然后創造我的讀者。創造我們最懂和不懂的界定,創造什么叫做詩歌,什么叫詩人,什么叫對詩歌的閱讀。我在創造這一切,同時在創造。”誠如詩人西川的評價:“他的詩不是想獲得廣大讀者,而是在創造跟得上思維飛翔的讀者。”
打開這兩本詩集,讀者不難發現,兩本書里有重合的作品,歐陽江河表示自己不喜歡出詩歌合集,“因為讀者翻開我的書,發現里面有部分內容以前看過,然后覺得這書灌水了,自己被欺騙了。”歐陽江河解釋道,“由于《刪述之余》不僅要給國內讀者看,還要面向國外讀眾,翻譯成法語、西班牙語和英語,不可避免需要收納部分以前的詩。”
“詩歌是一種在母語里面都要翻譯的一種語言的寫作。”歐陽江河表示,他本身從事的就是翻譯的工作。他認為,翻譯只有單純的翻譯,沒有評判。詩歌有詩歌本身的語言,歐陽江河稱之為“元語言”,“這樣的語言是超出母語的,是不知所云的語言,而真正的詩歌就是用這樣的語言,用詩歌本身的語言來表達的。”歐陽江河認為,自己的詩是在母語中也需要翻譯的語言。
我就是那個“量子男孩”
歐陽江河的詩歌,常常打破時空界限,以玩魔術的方式組合詞語和意象,將歷史、哲學、文化、民俗、文學等文明元素容納于詩的風景,甚至于很多科學的名詞與理念、現代物理與化學也信手拈來,在歐陽江河的詩歌世界奇峰兀立,或縱橫捭闔。無怪乎張清華評價“歐陽江河超越了抒情詩人的境界”。
在《老青島》中,歐陽江河第一次提到“量子男孩”,其后,在《宿墨與量子男孩》《海上得丘》等詩歌中,“量子男孩”字眼多次出現,成了歐陽江河自己的“元形象”。“你怎么不認為,我就是那個‘量子男孩’呢?”歐陽江河已經67歲了,但“我覺得我像男孩一樣”,他表示,另一個宇宙里一定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歐陽江河,“兩個歐陽江河什么都協調,但是互相不會遇到,彼此被隔開了。”
在歐陽江河看來,科技對寫作是有巨大的影響的,“科學帶來的對人類意識的重新塑造,還有造成的震驚,是其他所有東西包括詩歌本身、包括哲學都不能取代的。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秘密,是我精神史的一部分,它構成我的精神史。所以我并不是太懂科學,也沒必要完全懂得科學,但是它震撼了我。”詩人西川評價歐陽江河的詩是非常獨特的,“他常從‘創世記’談起,永遠給予讀者一種從未接觸過的深深的驚詫。他的詩不是想獲得廣大讀者,而是在創造跟得上思維飛翔的讀者。他的詩歌里面透明和不透明的部分是攪在一起的,所以有的時候忽然從一片混沌里面,一下子冒出一個特別清晰的東西,這個瞬間是很迷人的。”
談及詩歌未來的發展方向,歐陽江河認為詩歌發展方向是多元的,現代生活方式改變了詩歌的形態,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詩歌的發展是未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寫作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寫作是人類少數幾樣無法被機器、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工作。“因為心靈是無法被機器取代的。機器或許能歸納和模仿作家近期寫作的特征,但無法預測詩歌在未來的發展。機器能比人寫得快、寫得多,但機器不存在人們所謂的靈魂。”歐陽江河說,“人工智能無法體會到死亡帶來的虛無感、憂郁、恐懼,而這些是寫作最需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