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辦實事解讀丨五部門“一把手”詳解實事
2月9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2025年青島市政府在城鄉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點辦好的15件實事(簡稱“市辦實事”)向社會發布。
此次發布會還邀請了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江聯軍,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鞠立果,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學俊,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孫震,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柳忠旭共同發布。這些來自民生部門的“一把手”回答了媒體的提問,針對大家關心的話題詳細解讀了此次發布的市辦實事中相關工作的具體情況。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江聯軍:
大中專及以上畢業生在本市養老服務機構入職,給予2萬-4萬元入職獎勵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今年市辦實事包括新建或改擴建社區嵌入式失智老年人照護中心等。這些機構的培育離不開人才隊伍的支撐。
“青島市委、市政府對養老服務工作一直高度重視,持續加大投入,人才是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江聯軍介紹,今年,本市聚焦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在技能人才培養、職業空間暢通、人才激勵保障等方面持續加力,為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青島市全面落實“推進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聚焦“引、育、留、用”各環節同向發力,切實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政策保障。發揮院校培養人才主陣地作用,支持院校設置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按規定給予 80萬-100萬元的獎補。
大力開展養老服務“人人持證”工程,鼓勵養老服務人員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按規定給予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獎勵。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在我市養老服務機構入職的大中專及以上畢業生,按規定給予2萬-4萬元的入職獎勵;對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養老護理員,按照技能等級給予每人每月100-200元的崗位津貼。加大榮譽激勵力度,開展“青島敬老使者”“模范養老院院長”“愛心養老護理員”選樹,積極推薦優秀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參評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等。
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鞠立果:
15件市辦實事的資金足額保障推動落地落實
“各項民生政策和市辦實事落地落實離不開財政資金的支撐保障,財政部門始終把民生放在財政保障的優先位置。”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鞠立果介紹,近年來,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始終保持在70%以上。
2024年全市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支出超10億元,支持城鎮新增就業36.5萬人,新設城鄉公益性崗位1.65萬個。
鞠立果介紹,青島市安排資金2億元,支持構建養老機構、鎮(街道)綜合服務中心、村(社區)養老站點三級市場化服務網絡。安排養老助餐資金7975萬元,1395家助餐機構先后投入運營,服務老年人1925萬余人(次)。
“支持全市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74所,改造農村薄弱幼兒園51所。”鞠立果介紹,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和高等教育階段國家獎助學金標準,惠及學生6萬余名。
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一檔居民達到每人每年880元,二檔居民、少年兒童和在校大學生達到每人每年800元,減輕群眾看病負擔。
支持全市實施433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惠及居民13.3萬戶。支持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1.8萬套。
健全社會救助政策體系,七區城鄉低保標準實現統一,提高至每人每月1115元。建立“雙掛鉤”的社會救助動態調整機制,特困人員、孤困兒童、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標準增幅與低保增幅掛鉤,比上年分別提高6.7%-8.7%。
鞠立果表示,2025年15件市辦實事的資金也做了足額保障,確保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推動市辦實事落地落實,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學俊:
在全國首創基于補充工傷保險的傷養服務制度
推進新型工傷保障制度首次列入今年市辦實事,這項制度為全國構建多層次工傷保障體系打造“青島樣板”。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學俊認為,長期以來,工傷保險領域存在三個制約難題,分別是中小微企業“賠不起”,靈活就業人員“保不上”和工傷失能者“過不好”。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針對以上問題,劉學俊提出,青島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補充工傷保險與傷養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工傷保障制度,系統解決三個民生難題。
引入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有益補充,為中小微企業量身定做補充工傷保險,企業只需為職工每人每月繳納20元,原需企業承擔費用中的80%即可由商業保險賠付,極大地減輕中小微企業的經濟負擔。
面向靈活就業人員,設置職業傷害保險,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參保渠道,切實降低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風險。
在全國首創基于補充工傷保險的傷養服務制度,將補充工傷保險與基本工傷保險、基本醫療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有機銜接,形成工傷失能者、傷養機構、商業保險公司等“多方受益”的傷養服務共同體,根本提升工傷失能者的生活質量。
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孫震:
篩選100個小區作為培育提升和整治重點
物業管理工作既是事關群眾生活品質的“關鍵小事”,也是事關基層治理的“民生大事”。
今年,青島市首次將物業服務質效提升工作納入市辦實事項目。物業管理工作涉及千家萬戶,通過兩年的持續攻堅整治,群眾身邊的突出問題整治取得積極成效,但整體而言,當前物業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與市民群眾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部分小區物業服務管理不到位問題多發頻發。
對此,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孫震認為,需要進一步凝聚共識、創新打法,加快推動物業管理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切實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孫震提出,為確保把物業管理方面實事辦好、辦實,辦進群眾心坎里,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科學合理制定目標、標準、方案。在去年對群眾物業服務訴求打開來分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篩選100個小區作為培育提升和整治重點,這項工作目前已在進行當中。針對每個小區存在的不同問題,科學合理地確定整治標準,學習借鑒一些先進城市的先進經驗。在廣泛征求市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和對小區精準畫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實現“一小區一策”來進行精準的整治和提升。
同時,加強指導和監督。物業管理涉及十幾個職能部門和十個區市,需要統籌協調、共同發力,督促物業企業履約盡責。此外,通過黨建引領示范帶動,實現小區治理的共建共享。
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柳忠旭:
連續3年將托育服務列為市辦實事
近年來,社會對托育機構的需求越來越大,托育行業快速發展。在回答記者有關問題時,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柳忠旭介紹,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是全生命周期服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事關嬰幼兒健康成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連續3年將托育服務列為市辦實事,通過政策引導,逐步建成主體多元、管理規范、安全健康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
關于托育機構師資配備,國家衛生健康委對托育機構在人員配備、人員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托育機構要根據場地條件,合理確定收托嬰幼兒規模,并配置綜合管理、保育照護、衛生保健、安全保衛等工作人員。比如,托育機構負責人要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有從事兒童保育教育、衛生健康等相關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經歷,且經托育機構負責人崗位培訓合格;保育人員要具有嬰幼兒照護經驗或相關專業背景,受過嬰幼兒保育相關培訓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保育人員與嬰幼兒的比例要不低于乳兒班(6-12個月)1∶3,托小班(12-24個月)1∶5,托大班(24-36個月)1∶7;保安人員要取得公安機關頒發的《保安員證》,并由獲得公安機關《保安服務許可證》的保安公司派駐。此外,托育機構要建立工作人員崗前培訓和定期培訓制度,通過集中培訓、在線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職業道德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加強工作人員法治教育,增強法治意識。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孫兆慧 陳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