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一家三代五人從軍!“老”黨章是這個大家庭的傳家寶
無論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硝煙遍布的戰(zhàn)場上,還是新時代火熱的軍營里,這一家三代五人都踐行了保家衛(wèi)國、強軍建功的理想和信念。3月11日上午,這個大家庭的第二代軍人——萊西市望城街道后褚河頭村的李連修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父親留下的那本“老”黨章,是這個大家庭的傳家寶,一直激勵著大家保持軍人本色,為村莊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李連修展示父親李慎升留下的“老”黨章
一家三代五人從軍
萊西市望城街道后褚河頭村最南面有一排特別的平房,4戶房子的大門口都掛著“光榮之家”的牌匾,這就是李連修兄弟的家。3月11日上午,半島全媒體記者來到李連修家時,他正在家里整理父親的遺物。李連修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李慎升1946年入伍,1950年轉(zhuǎn)業(yè)回鄉(xiāng)。老人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曾多次赴前線參戰(zhàn),是一名經(jīng)歷九死一生的老戰(zhàn)士。
革命軍人家屬證
1977年1月,李連修的哥哥李建修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參軍入伍,在一次執(zhí)行任務中犧牲。“1983年,哥哥被追認為烈士,這是我們?nèi)业尿湴?!”李連修擦著眼角的淚花,卻不無自豪地對記者說。1979年1月,李連修的二哥李慶修也入伍參軍,成為一名衛(wèi)生員, 1982年1月,李連修也成為溫州軍分區(qū)的一名新兵。二哥李慶修的兒子李仕一長大后,成為李家第三代人中的第一名軍人。
李連修展示父親留下的相關材料
一朝為軍人永遠不褪色
望城街道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在戰(zhàn)場上多次經(jīng)歷生死考驗的李慎升老人回到家鄉(xiāng)后,立即投入到了家鄉(xiāng)的建設當中。他曾先后擔任村莊人民公社的社長、村委書記,帶領全村村民投入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當中。在默默奉獻一輩子后,這名老兵于2001年與世長辭,但他的事跡和精神,一直被鄉(xiāng)親們傳頌著。
李慎升老人獲得的功勞證
李慶修1984年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后,成為了一名鄉(xiāng)村醫(yī)生。誰不方便出門,誰需要特殊照顧,他都一清二楚。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村民一個電話,李慶修隨叫隨到。在做好日常基本診療工作的同時,李慶修還經(jīng)常入戶巡診,及時解除患者病痛。李連修回村后從事機修工作,由于不忘軍人本色樂于助人,和二哥李慶修一樣,都擔任了村干部。李仕一2005年退伍后,也從事著樸素的工程勞務工作,憑借自己的勤勞、善良,獲得鄉(xiāng)親們一致好評。
李連修(左二)和他的家人
父親留下的“老” 黨章成了傳家寶
在李連修整理的父親遺物中,四張“功勞證”格外引人注意。盡管有的功勞證上字跡模糊,但李慎升老人舍生忘死建立的功績,卻一直鼓舞、激勵著后人。老人的遺物中,還有一本‘入黨志愿書’,老人名字寫成了“李振聲”,李連修告訴記者,以前因為時代原因,父親的名字分別被寫成為“李慎升”、“李順升”、“李心升”等。
李慎升老人留下的證書和證件
李連修表示,無論名字寫成啥,父親在他們兄弟的心中一直是榜樣,是引導他們保家衛(wèi)國、善良待人的引路人。他們兄弟4人中,只有四弟因為要照顧父母而沒有去當兵,這成了父親和四弟共同的遺憾。李連修告訴記者,在父親所有的遺物中,那本黨章是父親生前最珍愛的寶貝,也是他們這個大家庭的傳家寶,大家經(jīng)常聚在一起,對照黨章里的條款,查找自己的不足,傳承好紅色家風,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李慎升老人的入黨志愿書
李建修烈士遺像
(半島全媒體記者 焦功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