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周刊|指尖觸墻,穿越到銀幕上——從《聊齋》到銀幕光影,嶗山里藏著不少故事
7月12日,陽光耀眼,嶗山上更是如此。
一部動畫電影《聊齋·蘭若寺》在全國上映,讓這座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的神仙窟宅更是令人向往。正值暑假,游客絡繹不絕,伴隨著蟬鳴,很難找一處安靜的角落。但是,當蒲松齡的故事,由嶗山風景名勝區工作人員袁曉萍緩緩講述的時候,周圍仿佛靜了下來,剛才的炎熱也在逐漸消退。
而這,就是文化底蘊的魅力所在。
1
一雕像
蒲松齡在太清宮
對話神龜與金蟾
一進入嶗山游客集散中心,就可以看到《聊齋·蘭若寺》的大幅海報,路過的游客紛紛拍照留念。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志異》,大致內容是書生蒲松齡夜宿蘭若寺,被蛤蟆、烏龜兩只精怪抓到古井底評判故事好壞,于一寺一井一樹間,演繹《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等經典篇章,跨越滄海桑田次第展開,六種故事風格呈現出一場至奇志怪、至情至緣的視聽盛宴。
第一場盛宴就在嶗山展開。
當圓潤的《嶗山道士》四個大字在銀幕上出現時,電影院里的青島觀眾發出了贊嘆聲。緊接著,騎著仙鶴的王承(王生)就被妻子的怒吼嚇得四處亂竄。故事慢慢展開,街上,一仙人與賣梨的商販發生爭執。王生買了一個梨贈給仙人。仙人為了表達感謝,竟然施以法術,變出了一棵梨樹,結出的果實個大而甜。等眾人吃梨時,商人才發現自己的一車梨不見了。王生很是敬佩,于是一路跟蹤仙人,上山、下海,跌跌撞撞,終于來到了一座名為嶗山的山腳下,只見仙山高聳入云,仙氣繚繞,令人神往。
這是電影中《嶗山道士》開始的片段。電影的每段故事風格不同,《嶗山道士》非常特別,角色全是毛茸茸的質感,連道觀墻壁都帶著毛氈特有的“拉絲”紋理,這種柔軟質感包裹人性弱點:王生一邊渴求仙術,一邊又吃不了苦的滑稽狀態,成了當代“躺平修仙”的代言人。如此,也讓寓言多了幾分俏皮。
其實,在蒲松齡的筆下,是直接進入故事的:“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游。登一頂,有觀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團上,素發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請師之。”接下來,電影與小說的故事情節就相似了,王生吃不了砍柴苦,準備放棄,結果看到了三個仙人聚會,各顯神通,一張紙水靈靈地變成了月亮,雖然電影里是一塊剪裁后的毛氈。而毛茸茸的酒壺、嫦娥,皆生動有趣。當然,王生雖然習得穿墻術,最終還是因為回家賣弄而失敗了。
于是,半島全媒體記者乘坐景區大巴,進入了《嶗山道士》的世界。在嶗山太清宮景區,在神水泉畔,與“蒲松齡”面對面,仿若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更令記者驚訝的是,蒲松齡雕像不遠處,分別有一神龜和金蟾,真切還原了電影中的情節:書生蒲松齡,與神龜和金蟾,守著神水泉井,在古樹名木之間,開啟了一觀一井一樹間的對話。
足見,電影的故事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太清宮。
2
一書亭
王生穿墻絳雪成仙
聊齋靈感皆源于此
關岳祠內,飛檐翹脊,雕梁畫棟,盡顯古樸靈動,名為蒲松齡書亭。
亭子是蒲松齡構思《嶗山道士》的主要地點。亭子旁邊一面粉刷為白色的墻壁是穿墻壁,袁曉萍說,蒲松齡在這里居住的時候,喜歡坐在書亭里寫作,《嶗山道士》就是他在此靈光乍現的作品。
書生蒲松齡來嶗山的時間可以從1671年初秋講起。為了籌備來年的鄉試,蒲松齡辭去寶應知縣孫蕙幕僚之職歸鄉。電影則是蒲松齡要去給同鄉做幕僚。這中間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據《嶗山志》記載,1672年,33歲的蒲松齡為了排遣寒窗苦讀的寂寥,在友人的推薦和帶領下,是年初夏之際,正值嶗山山花爛漫、巖樹青蔥之時,偕同友人高珩、唐夢賚、趙金人等8人,飽覽了仙山秀色的神姿。古時路途艱難,卻也在字里行間滲透出了文人獨有的浪漫。
現實中的蒲松齡,一生都在與困苦做斗爭。他生于1640年的淄川,明王朝風雨飄搖的年代,父親蒲槃是名商人,蒲松齡雖然出身并不窮困,但一生確實很貧苦,始終是勞苦大眾中的一員。山東大學馬瑞芳教授告訴半島全媒體記者,蒲松齡的苦日子從蒲家分家開始,“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被哥哥分走了。蒲松齡分的老屋連門都沒有,田也是薄田20畝。分的糧食,只夠一家三口吃三個月的。為了糊口只能開始了長達40多年私塾先生生涯”。生活上的苦是一方面,心靈上的困苦也讓蒲松齡一生都帶有遺憾。為了考取功名,他用了不少于30年的時間反復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做了半個世紀的秀才。
不過,他也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寫小說,所以一直在各地搜集素材。也是基于對嶗山的美好印象,專家們推測蒲松齡在1672年下半年或者1673年上半年又來過嶗山。
而太清宮內有一處草房,袁曉萍說,“蒲松齡旅居嶗山的時候,曾經在這個院落住了大概三個月左右的時間”。與王生砍柴學法術的時間差不多。
傳說一天晚上,皓月當空,蒲松齡正在亭子里潛心創作之時,忽然聽到三清殿內三聲鼓響,一抬頭,恍惚見一道士頭一低,輕松地穿過了墻壁;定神看時,原來是端著茶盤送茶的道士。于是,蒲松齡寫下了“王生穿墻術”的故事。據專家說,王生的原型也是蒲松齡的巧遇,當年蒲松齡上山寫作的時候,路上就遇到了一位上山學藝的年輕男子,男子自稱在家不愛讀書,經常受父親責備,聽說嶗山道士都很有本事,所以想上山跟著學點本領。這名男子就成了蒲松齡小說的男主角,可能因為他不愛讀書,便將其塑造成了不學無術的王生。
值得一提的是,《嶗山道士》在1981年曾改編成木偶劇動畫片,影響很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拍《西游記》之前,導演楊潔就曾于1980年在嶗山取景拍了第一部由聊齋故事改編的真人電視劇《嶗山道士》,可以說在嶗山開啟了她的電視劇生涯。
當然,蒲松齡在嶗山創作的作品還有一個名篇,名為《香玉》。在三皇殿內,一棵山茶花樹下,袁曉萍娓娓道來:“這棵山茶花被認為是《聊齋志異·香玉》篇中絳雪仙子的原型(之一),蒲松齡曾經看到這棵樹開花的景象,非常像披著紅色霞衣的仙子,于是給這棵樹取名叫作絳雪,顧名思義,絳就是紫紅色,絳雪就是紫紅色的雪,形容的就是山茶花開時的景象?!鄙讲杌ㄓ置投乔鄭u的市花。根據記載:傳說有一天晚上蒲松齡正在看書,忽覺得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朦朧中發現窗外一女子的身影一閃而過,這一夜,蒲松齡怎么也睡不著,恍于夢境中,只見上清宮的牡丹仙子和院內的耐冬仙子來訪,求著為她們立傳,醒后靈感油然而生,寫下了《香玉》,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黃姓書生與白牡丹化身的香玉相戀分別,憑吊時遇山茶花所化的紅衣女絳雪,與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終于感懷動容,便使香玉復生……
另外,電影中還有一則故事《蓮花公主》,在蒲松齡的筆下發生地是在膠州。故事以膠州士子竇旭的奇幻經歷為主線,通過夢境與現實交織的敘事手法展開。曾有研究學者說過《聊齋志異》中多篇故事語涉嶗山及其邊域,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成仙》《龁石》,《海公子》《陽武侯》言說青島周邊的島嶼,比如薛家島上的薛祿,《羅祖》《柳氏子》《黑鬼》等述及毗鄰二邑即墨、膠州事。
蒲松齡寫小說時曾擔心沒知音:“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如今他的知音遍及各個角落。正如郭沫若所言,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